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30 06: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1:37
翻译:等到我来到此地,十分高兴,才开始相信那句“耳听不如目见”的话。“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出自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1、原文: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言:常闻峡中水疾,*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2、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
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
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 眼睛所看到的,从未有过。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特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一定会像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1、《水经注·江水》第三段被选为初一上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和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三峡》。《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和当时的洪水暴发的情况,这些记载包括洪水暴发时间、洪水大小等情况,相当具体、详实。
2、 这些历史水文资料大多为郦道元实地考察收集而来,有的得之于古*载,有的则得之于许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测水石铭的记录,非常珍贵,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洪水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汛救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经注·江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1:38
等到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十分欣喜,于是相信“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了。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出自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原文】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也。
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译文】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
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
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
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1:38
等到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十分欣喜,于是相信“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了。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出自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
水经注 卷三十三 江水
【原文】
岷山①,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②,江水所导也。《益州记》③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④下,缘崖散漫⑤,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⑥,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⑦为蜀守,冰见氐道县⑧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⑨,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⑩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注释】
①岷(mín)山:山名,古称汶山。自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绵延到四川境内,主体部分在四川省北部。即下文的“渎山”、“汶阜山”。
②徼(jiào)外:塞外。
③《益州记》:书名,著者不详。
④羊膊(bó)岭:在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岷山之麓,岷江发源于此。古人以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发源于此岭的说法。
⑤缘崖:沿着山崖。散漫:分散漫溢。
⑥白马岭: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⑦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离堆以灌溉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号为陆海。
⑧氐(dī)道县:古县名,即湔(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⑨阙(què):官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⑩发源滥觞(1àn shānɡ):语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扬雄: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蜀郡:古郡名,战国秦置,治今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汶山郡:古郡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茂县。
升迁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回行:迂回奔流。龙涸:故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蚕陵县:古县名,西汉置,因在蚕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省茂县北叠溪。
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
【译文】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水经注》简介:
《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和当时的洪水暴发的情况,这些记载包括洪水暴发时间、洪水大小等情况,相当具体、详实。这些历史水文资料大多为郦道元实地考察收集而来,有的得之于古*载,有的则得之于许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测水石铭的记录,非常珍贵,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洪水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汛救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1:39
等到我来到此地的时候,十分高兴,才开始相信那句“耳听不如目见”的话。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1:39
等到我来到此地,十分高兴,才开始相信那句“耳听不如目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