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4:3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27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也变得越来越普及,人们从最初的自行车的满足,上升到豪车、跑车等各类车型的需求,我们都知道汽车始于第二次工业*,那么汽车文化究竟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就要谈到中国历史上汽车的出现,还是和慈禧太后有关。
1902年,慈禧太后过生日,一个外国人给她送了一辆小汽车。慈禧也图了个新鲜,很高兴的就坐了进去,那个外国人便拉着她在紫禁城内转了转,颠颠簸簸地慈禧还觉得挺美。过了一会,慈禧感觉,一直让一个外国人开车好像我大清没有能人一样,于是就叫了个轿夫过来开车。
汽车文化
但这个轿夫肯定是不会开的,但慈禧太后可不管这么多。最后只能向外国人学习了一点基本要领,还好这个轿夫比较聪明,汽车也能开着走。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又觉得不舒服了。为什么不舒服,她是看到轿夫跟她肩并肩坐着不舒服,慈禧觉得自己怎么可以和一个下人平起平坐,就叫停下了。说道:“跪下,侧边”
汽车文化
这个外国人一听怕出事想制止,可是太后依然坚持这种说法,轿夫就只好跪着开,用一手抓着方向盘,一手抓着油门,汽车还真的开起来了,太后这下又开心了。可是这车开的摇摇晃晃,跟喝醉了似的。太后有点害怕了,叫停下:“停下停下”。轿夫本来就紧张,太后这一喊,更紧张了,心里想的是关油门,可是手劲用反了,油门一下子按到底了。另一只手,又没把握住方向盘,汽车跟着“蹭”地一窜!“咣”一声,就撞墙了,差点没把太后从车上闪出去,可把太后吓坏了。慈禧太后竟然发出“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的感慨。
汽车文化
从那以后,慈禧太后再也没有坐汽车。她还是喜欢八抬大轿,起码坐着舒服,却是没有想过轿子比汽车慢。
谈到汽车文化,汽车的引进本身也就是当时的一种潮流趋势,而慈禧的不以为然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的思想束缚,一步落后于人,步步落后于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28
自从转行当汽车小编以来,我写过很多的车,有些车是试驾过的、有些车是朋友的、有些车是自己的,但是这里面就只有红旗是我目前没有写过的车型。首先、红旗这款车身边开的人太少了,第二、红旗的门店也比较少,销售策略比较保守,没有去试驾过。不过这几天刚好有一个朋友,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辆红旗H7,这才有机会去感受了一下这款车。
提起红旗很多人都会有深深的自豪感,作为中国汽车最早的自主品牌,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高级领导人的座驾出现的。红旗H7自从2013年推出以来,俨然是是要重回豪华轿车阵营的节奏,红旗一直为这个目标而不断的努力着。
红旗H7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大气,据说红旗H7当时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天安门城楼,直瀑型镀铬中网显得非常大气、饱满,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个进气格栅有点像我们的折扇,加上镀铬装饰条的作用,让这辆的前脸显得非常年轻、时尚,在也看不出老气横秋的感觉了。
关于红旗H7的LOGO,我们不得不说,这不仅仅起到了车体的装饰作用,他还象征这一种传承,一种红旗精神与中国汽车文化的传承。
红旗H7在内饰的细节设计上,配备亚光软漆内饰件和沙比利桃木装饰条极大的提升了整车的豪华感;栗棕色内饰搭配哑光软漆内饰件,辅以沙比利桃木装饰条,低调彰显品质。经过优化的中控面板开关总成系统,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操作手感更加自如顺畅。
采用真皮包裹的四辐式方向盘,材质柔软、手感舒服,方向盘上醒目的向日葵LOGO,无时无刻的向我们昭示着这不是一辆普通的汽车,这是一辆红旗轿车。采用蓝底色的双筒式仪表盘,平添了车辆的科技感。
红旗H72970mm的轴距为后排乘客提供宽大的腿部空间,后排座椅具有多项调节功能,包括座椅靠背角度调节,座椅加热功能,座椅通风功能,并且配置该级别车型少有的座椅按摩功能,这都源自于后排座椅才是这款行政级座驾的核心。
这次开的车型搭载的是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它的最大功率为150kW/5500rpm,变速箱采用爱信提供的6速手自一体自动变速箱,并带有运动模式,正常行驶有着不错的换挡平顺性,挡把设计粗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28
各位读者,晚上好,今天和大家来聊聊车文化。什么是车文化呢?或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靓丽的车模,没年的车展,吸引人眼球的不是车,而是那些车模:
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我们没有汽车文化,我们只有驾车陋习,在他们眼里,“加塞”、“别车”、“飙车”才是我们的汽车“文化”。
问题来了,那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其实他们是小部分不属于汽车行业的大众媒体或相关部门,他们不了解车,不了解汽车文化,但他们却在做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就是把他们理解的“汽车文化”灌输给国人……
其实我们的汽车文化缺乏的就是标准的制定、完善的法规以及正确的宣扬方式,但很庆幸的是,有一群人,一群先进的汽车媒体人,一群汽车文化爱好者,正在不辞辛苦地推广着正确的、正面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汽车文化,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想象一下假日的草地上齐聚着各式各样的老爷车、改装车,车主们悠闲地聊着车,在欢笑中度过一个下午茶时间,而观众们带着孩子体验着各式的汽车文化,或许你还以为这种场景只有国外才能看得到,但是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能看到。
汽车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爱好,不违法,不违规,只是一群车友聊着自己喜欢的汽车,仅此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29
在很多人的眼中,中国没有汽车文化,我们只有驾车陋习,其实口子哥想说,这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的汽车文化。下面物通网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中国汽车文化有哪些!
中国汽车文化有哪些
1.自驾游文化
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一项很常见的娱乐活动,周末各种论坛车友会或者是三五个好友组织着一块去哪里自驾游,有的直接去度假村玩,也有的直接找块野地就开始做起野炊来;
2.赛车文化
说起赛车文化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韩寒、林志颖、任贤齐或者郭富城,他们可以说都是赛车文化的从业者或者是推广者,现在国内的赛事相当丰富,而且距离大众并不遥远,我们一般人只要满足主办方的要求都可以参加(培训,赛车驾照,符合要求的赛车,报名费),如果说你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折腾,那【卡丁车】就可以圆我们的一个赛车梦,既安全又能感受速度,还可以为以后进阶打好基础,要知道现在一些活跃在F1赛车场的车手们,都是玩卡丁车长大的;
3.老爷车文化
关于老爷车文化大众还算能理解,觉得这是一个收藏的行为,但对于现在老爷车爱好者来说不单单是这样,除了收藏之余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老爷车情怀,就是把一辆老车修复好的那种心情,台湾的金曲歌王曹格就是这样一名老爷车爱好者,他曾经买了一辆报废且破损不堪的保时捷老爷车,然后靠着自己查阅各种资料文件,海淘一个一个的小零件,然后一点一点的修复,最后复活了一辆保时捷老爷车,玩老爷车就是享受过程,在中间获得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4.改装车文化
改装车
这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一种文化,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个误解!改装车文化不等于飙车
其中必须要说的是改装车文化,因为托“一些人”的服,改装车文化被误解成“飙车文化”,下面我就以现在最常见最流行的一种改装文化来说,就是“低趴”文化,这是一种国外引进的把底盘改很低的汽车文化,而且有专业的改装厂商推出相关的改装套件保证安全性,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
内饰
我想他们更多表达的就是一些态度与喜好,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一低遮三丑”,认为这样好看,同时因为他们的底盘很低,所以在我们国内的路况下他们改装后开车会更加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蹭到底盘,连过个减速带都小心翼翼,那问题来了,他们要怎么飙…
改装车
汽车普及,为生活创造出了许多新生事物,汽车艺术、汽车影院、汽车广告、汽车模特、汽车展会、汽车体育、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餐厅、汽车社区、卫星城、乡间别墅及汽车银行等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造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进而改变城市结构、乡村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人们的区域概念、住地选择、消费结构、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习俗。
汽车的使用是个性权利的延伸和个人主动性的象征,汽车创造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汽车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爱好,不违法,不违规,简单的说只是一群车友聊着天,仅此而已。
对于中国汽车文化,你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30
伴随汽车历史的发展,车灯作为汽车上必不可少的一项配置,一直在不断进化着。汽车历史文化中的车灯是怎样的呢?下面请随扒扒君历史馆一起扒扒汽车灯的发展史。
从黑暗到光明:1886年——1925年
1886年1月29日,第一辆不用马拉的三轮车获得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三轮车的专利,汽车时代由此开始。然而第一辆汽车的发明者 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并没有为它的爱车装配任何的照明设备,他的爱车更多的是被用来在白天展示。
传闻1887年的一天,一个驾驶员驾驶汽车在旷野上迷路,时间已至傍晚,周围一片漆黑,幸得一个好心的农民用手提灯把他引回家,车灯的需求由此出现。
此后的十多年,车灯主要都是以煤油、煤气为燃料燃烧作为光源的。当时的人们还将一个反光镜安置在煤油灯后,使煤油灯成为一只聚光大灯,以此来增加亮度。然而即使这样,这种短寿命的车灯仍未普及,人们任然习惯将汽车作为白天出行的工具。
转眼时间到了20世纪,这时候人们发现了另一种稳定的车载光源,乙炔灯。乙炔能在供给少量空气的情况下,完全燃烧并发出亮白光,在电灯未普及时常用做照明光源。于是乙炔灯于1905年左右成功上位,并统治汽车大灯世界长达20年。不过乙炔燃烧后产生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物质杀伤力也极大,它仍然不是一种合适的车载光源。
白炽/卤素大灯的崛起:1925年——20世纪90年代
虽然白炽灯早在1879便已经被发明,但是那时的真空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碳丝做成的,过于脆弱禁不起路上的颠簸,加上早期的车辆没有蓄电池,无法为电气设备供电,所以白炽灯无法应用在车灯上。1898年创立的哥伦比亚电气公司,曾生产了500辆电动汽车,并把电用于前灯和尾灯(钨丝大灯),但是普通白炽灯的寿命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然而这种情况在1925年有了改观。白炽电灯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亮度和寿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价格也变得十分低廉,白炽灯泡的车灯得以大规模应用。同样是1925年,德国欧司朗(OSRAM)公司开始推广双丝灯炮,这使得远光和近光的调节可以通过简易的开关来控制,车灯的使用方法变得更加多样。
世界经过二次大战的洗礼,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时候的白炽灯以钨丝灯为主,其光线弱、色温低、使用时间长易发黑的缺点越来越突出。就在这个时候,卤素大灯出现了。
卤素灯泡本质上还是白炽灯,以钨丝作为发光源,不同的地方在于卤钨灯里面充入了特殊的工作气体,其成分是95%的混合气(二溴甲烷和氪气)以及5%的高纯氮,这些气体在灯泡内建立了卤钨循环。通过这样的卤钨循环,灯丝上的钨不会逐渐挥发使灯丝烧断,也不会因为钨在灯泡壳上沉积而发黑,其寿命得到大大延长(寿命通常是普通白炽灯的4倍)。同时由于灯丝可以工作在更高温度下,从而得到了更高的亮度、更高的色温和更高的发光效率。
1962年,大名鼎鼎的海拉公司率先推出了卤素车灯。1965年,标准化的海拉H1系列卤素灯诞生。
1971年,远、近光一体的H4系列双灯丝卤素灯首次应用在奔驰350 SL(R107)上面。
直到今日,90%以上的车的灯泡仍然使用卤素灯。
那一抹纯白色的光芒氙气大灯:20世纪90年代——至今
卤素灯泡相比传统白炽灯泡,寿命更长也更耐用,但是其本身仍然属于白炽灯的范畴,其发热量大、耗电、照度不高等缺点仍然传承自白炽灯的这身躯壳。
打破这一禁锢的正是海拉公司,就是那个率先推出卤素车灯的制造商,1991年他们推出了疝气放电灯。氙气放电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简称HID,其原理是:在石英灯管内填充高压惰性气体,取代传统的灯丝,以23000伏高压电流刺激氙气发光,在透镜的反射下形成更接近完美的白色光芒。
1991年,宝马7系试验装配了氙气大灯。
1999年,奔驰CL级率先装配了双氙气大灯。
氙气大灯相比普通卤素大灯,其亮度是卤素灯的三倍,而能耗仅是其的一半,使用寿命更是卤素灯的七倍。疝气大灯色温高,能发出4300K~12000K的高色温,而6000K的色温接近日光,因此其能为驾驶者创造出更佳的视觉条件。不过由于最初氙气灯的制造成本较高,因此只在一些中高级车上配配。
不过氙气大灯也有缺点:在雨雾天气下,氙气灯的穿透力及照射效果都不及卤素灯,所以一些装配疝气大灯的汽车仍然需要搭配卤素灯作为远光灯或雾灯,以应付一些糟糕天气。
矩阵* LED大灯:21世纪初——至今
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的简称,而它的历史其实比卤素大灯还早。1936年,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LED便诞生了——发光二极管,只不过那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微弱红色光线显然不能应用于车灯照明。
最初的LED只能发出红光和绿光,而LED灯的白光是需要合成出来的,通常是蓝光+黄光或者红光+蓝光+绿光,而蓝光LED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研制出来,自此稳定的LED白光灯才得以量产。
相比于普通LED照明等,LED车用大灯在21世纪才得以大规模应用。
2007年,雷克萨斯LS600hl车型首次搭载了日本小糸制作所制造的LED灯组头灯,不过只用于近光灯。
2008年,奥迪R8 V10首次全面应用了LED大灯组。
LED灯的特点是耗电低(仅为卤素灯的1/20)、寿命长(5万小时以上)、体积小(LED大灯组可以节省50%的体积),并且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灯光控制,可以完成各种匪夷所思的灯光效果,是汽车设计师们的福音。
LED大灯通过矩阵式排列,能单独控制整组光源中的一个或几个点,就能实现智能照明的功能,例如奥迪的矩阵式LED大灯(Audi Matrix LED headlights)是由25颗LED单体组成,拥有64级调光水平,理论上可完成10亿种不同的光线变化。
凡事都有利弊,LED灯的缺点也有:因为单个LED的光照亮度并不高,所以要达到氙气大灯的超高亮度,必须要用一个或者多个LED灯组来实现。且单个LED灯体积很小,散热性并不好,维修方面十分头疼,如果损坏通常是直接更换整个大灯组,成本高昂。
2013年,德国欧司朗(OSRAM)发布了LED的升级技术——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 OELD)。其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屏幕可视角度大,节能效果更突出。
似乎汽车大灯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了?工程师们可不这么想。
亮瞎氪金狗眼激光大灯:现在——未来
1960年,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就已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为此他还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将激光大灯成熟化并运用在车辆照明上确实近几年的事。
激光大灯的原理是,激光发光二极管的蓝光灯将会贯穿前大灯单元内有荧光的荧光粉材料,将其转换成一个扩散的白光。相比LED,激光大灯的最大提升在于它的集成性,激光是几乎平行的光束,它不会产生光散现象,因此其传送的能量非常集中,这使得工程师们可以利用LED大灯组百分之一的体积(单个激光二极管元件的长度已可以做到10微米,仅为常规LED元件尺寸的1/100),产生普通LED灯1000倍以上的亮度,而且激光灯组件工作时热量较低,散热问题也能够很好地解决。
总的来说,激光大灯原件体积更小,光线更亮,射程更远,所需能耗更小。
试想一下,未来的激光大灯组外露面将做的只有一根钢笔大小,那么未来汽车车头造型可能会被*,一款款看不到车头大灯的汽车将被量产出来。
2014年,宝马i8车型装配全球首个量产的激光大灯。传闻宝马的下一代7系也将会搭载这个先进的灯光系统。
当然,激光大灯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激光能量过于集中,势必会对人的眼睛造成巨大的伤害,解决方法是:将二极管发出激光束反射到充满黄磷的透镜里,黄磷受到激光能量会散发出白色光芒,这束光再往后照在一片反光器上,最后往车辆前方射出一道明亮的白色光线。虽然经过衰减后的这束白色激光不会对人眼造成瞬时直接伤害,但是由于亮度仍然超高,“亮瞎氪金狗眼”的情况还是会发生的。此外,昂贵的价格使它暂时只能应用在一些超高级车型上。
由于激光大灯的技术目前还不成时,其通用的技术指标也不明朗,目前很多国家都规定激光大灯不得用于量产车型上。其技术成熟仍需一段路要走。
总结
从人类发明汽车开始,车灯的需求就一直伴随左右,汽车灯的历史几乎与汽车同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结构的不断应用,相信车灯会变得更加明亮,更加小巧,也更加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