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嘟可以帮助磨平换声点吗,懂声乐的来看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4:3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4
打嘟一般是用来平稳你的气息的,一般3到4之间就是一个换声点,不知道你是学美声还是民族,建议你多看看有关声乐的理论书籍。
我认为换声区每个人都存在。有人说,只要把声音唱到高位置上去,换声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要承认换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上对换声的现象不要产生惧怕感,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并要创造性去研究它。
<一> 什么是换声区?在歌唱发声时,由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唱,突然出现一种控制不住的“破裂卡壳”的声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种不愉快的声音便是“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声运用时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杓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就产生了破音。
或者,发“真声”时声带靠拢,由于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带不靠拢,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好,才能使声音统一起来。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间没有及时的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音符上和临近音色变化的音符上。高音一般产生在E2、F2、#F2。而“换声区”一般是包括三个半音的音程,其中变化最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因为每人嗓音的生理条件不一样,所以换声点的位置有所移动。
女高音:有一部分女高音换声不明确,但戏剧女高音换声困难。换声在#F上下;
女中音:这声部较复杂,音域广,音色变化大。一般有两个换声区。一个在F2上下。第二从#C直到F2的范围之内。戏剧性和低女中音在E2、G2,抒情性的在降E上下;
男高音:大多数的换声区在#F、F2包括一部分在G2、降A2。
男中音:高的男中音换声在降E、E2、F2,低的男中音换声在D2、#C2。
<二> 解决换声的方法
<1> 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母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a母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母音。经过这样的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例如:女高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一般情况下换声点在F2音高上。这时要向前一个二度降E2音上<其它类推>移动,在降E音上稳定喉头,调正声带的变化。并利用母音变异的手法,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男高音中的声区a要多用,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男中低音o要多用,使声音浑厚,低沉。用a,o,I母音训练,是统一声区的主要办法。
<2> 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的手段之一。 '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
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母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我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
“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除了利用“中东辙”的自然优越条件外,还要同人体肌肉的拉动训练相配合。方法是:
<a> 设固定的起音A点<位置在脐下二指处>。以A为固定起音点拉动肌肉,越高的音,肌肉越向后向下拉动,倒出咽管空间。
注:A为起音点。1在A点上起音,开始向后腰进行肌肉拉动,横膈膜向两侧弹性运动。5在1的基础上再向后向下拉动背部肌肉,心理感是拉肌肉倒出空间。1仍保持在5的位置上。高音1比中音5拉肌肉力度还要强一些。
<b> 以A为固定点,注意上行向下唱,下行气稳住。
注:1、3、5、i/是上行音阶,要把1安放在固定起音点上,3、5、i/是上行,一个音比一个音向下向后用力,即向下向后轻微拉动肌肉。目的是打开咽腔,喉头下移。
<c> 在发声练习时整个后背、.后腰和后头部的肌肉感觉是向后向下拉动,同时根据音
高进行,这三个部位需要适当的调整。例如:C大调5~7以拉后腰部即横膈膜一带肌肉为主。7~3需要把后背,尤其后咽壁肌肉向后向下拉动。3~1需要加强颈部肌肉的拉动。
因此,利用"中东辙"的字韵特点来练声,它既有头空、喉松的效果,又有胸通的声响。
只要去发挥它的特长,再按着三点要求去配合练习,就会突破换声区的障碍,使音域扩大,声区统一。"换声点"的解决目的是为了扩大音域,统一声区。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为了取得三个声区的统一。在歌唱中使歌声通畅柔美而自如,不流露出任何换声的痕迹,整个歌曲演唱表达完整。三个声区的统一,还要注意重视中声区的训练,从中声区的训练中得到美好的混合声音,再向高声区和低声区逐步发展。如此这样,依照三个声区运 用共鸣的主次比例,进行侧重练习去调节共鸣。那种富于音乐表现,美好并含有立体感 的歌声才会训练出来。
4、 共鸣同音高、音量、音色的关系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这位演员唱的音真高","他的声音才真叫亮呢"等等。这便是人们对演唱最起码的评论。说明在演唱中人们对音的高度是有要求的。但这,并不等于那种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喊"唱,就能把声音唱高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唱高音必须要求正确地运用头腔共鸣。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借助弹性力量很快开合,产生高频率振动,但产生了高音。
从生理上分析,唱低音时声带拉长,边缘厚,弹性张力松弛,开合缓慢。我们有时去欣赏大合唱演出,它总能给人以力量和向上感觉。如果缺少了低声部,整体合唱效果感觉就没有分量了。只有高声部的[演唱,声音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低声部能发挥作用,合唱演唱效果立即就变了样,那种丰满深厚、富有魅力的声音立刻吸引人们去遐想。这种声音来自于胸腔的振动。胸腔是低音的共鸣区,声音向下唱,喉头自然就要下降,靠近气管,声波在胸腔内产生了振动,运用这种共鸣就会出现了松、通、厚、浓的声音。因为音的高低是与共鸣起直接作用的。
<二> 共鸣同音量的关系
音量的强弱变化是歌唱的表现手法之一。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时的振幅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有人误认为强的声音是高音,弱的声音是低音,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人在追求一种"响"的声音,误认为用这种强而响的声音去歌唱
效果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强弱是相对的,二者是因为对比而来的。因此在歌唱中,要根据歌曲内容和处理的需要,做到既能强又可弱,这样的变化就比较自然。
在音乐的旋律中,常用强弱记号来表现音量的变化。如P、PP、PPP、f、ff、fff等。希望演唱者对曲目要细心地研究作曲者标记的强弱对比及感情的表达记号。千万不要过分追求大音量,这样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总之,这些共鸣音响效果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 灵活多变自如的共鸣技巧,并采用统一的混合共鸣,使各共鸣空间振动音响起最大的谐 和作用,才能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在强弱的声音技巧运用过程中,声音用的越轻巧 ,保持歌唱的位置就越高。
<三> 共鸣同音色的关系
音色是声音的一种特性,是由于发音体的声音不同而产生的。音色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的。从生理上看,每个人的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厚,音色就厚 一些。声带短而薄,音色就明亮一些。
各种共鸣腔内的共鸣效果各有特色,可以唱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来,所以说,音色是 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歌唱发声中, 要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要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唱出动听的音色 。由于共鸣腔的范围很小,只要轻微一动,发出的音色立即就产生变化,因而在调节共 鸣侧重时,要注意掌握分寸感。
音色的"明"和"暗",是歌唱表现的基本色彩。头腔共鸣对音色的明、亮起着主要作用。
明亮的音色能够表现欢乐.开朗.、兴奋、.向上等情绪。暗淡的音色,表现痛苦、叹息、忧郁、悲愤的情绪。所以,要侧重于胸、喉、口、咽腔的共鸣作用
参考资料:《歌唱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4
唱低音不要下意识的去压它,越压越唱不出来,只想着位置和气息!
心理上不要惧怕换声点,其实有时候不在意就唱过去了,但是练习的时候反而唱的很不自然,这个就是心理上的原因了!
其实这些说的都很空洞,说的都简单,唱起来就很难,有个好的老师带着你多练习就可以了~!千万别自己瞎找位置,很难找到的~!
不过打嘟的确是很容易找位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5
滑音练习是个不错的练习,因为可以让闭合进行一个无级变速
嘟是一个方法,还有就是舌颤音 就是“得儿” 这个方法更好
嘟是闭口音 舌颤音是开口音 这两个都能磨平换声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5
“哈-哈-哈-” 可以帮助磨平换声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4
打嘟一般是用来平稳你的气息的,一般3到4之间就是一个换声点,不知道你是学美声还是民族,建议你多看看有关声乐的理论书籍。
我认为换声区每个人都存在。有人说,只要把声音唱到高位置上去,换声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要承认换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上对换声的现象不要产生惧怕感,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并要创造性去研究它。
<一> 什么是换声区?在歌唱发声时,由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唱,突然出现一种控制不住的“破裂卡壳”的声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种不愉快的声音便是“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声运用时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杓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就产生了破音。
或者,发“真声”时声带靠拢,由于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带不靠拢,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好,才能使声音统一起来。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间没有及时的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音符上和临近音色变化的音符上。高音一般产生在E2、F2、#F2。而“换声区”一般是包括三个半音的音程,其中变化最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因为每人嗓音的生理条件不一样,所以换声点的位置有所移动。
女高音:有一部分女高音换声不明确,但戏剧女高音换声困难。换声在#F上下;
女中音:这声部较复杂,音域广,音色变化大。一般有两个换声区。一个在F2上下。第二从#C直到F2的范围之内。戏剧性和低女中音在E2、G2,抒情性的在降E上下;
男高音:大多数的换声区在#F、F2包括一部分在G2、降A2。
男中音:高的男中音换声在降E、E2、F2,低的男中音换声在D2、#C2。
<二> 解决换声的方法
<1> 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母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a母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母音。经过这样的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例如:女高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一般情况下换声点在F2音高上。这时要向前一个二度降E2音上<其它类推>移动,在降E音上稳定喉头,调正声带的变化。并利用母音变异的手法,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男高音中的声区a要多用,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男中低音o要多用,使声音浑厚,低沉。用a,o,I母音训练,是统一声区的主要办法。
<2> 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的手段之一。 '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
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母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我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
“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除了利用“中东辙”的自然优越条件外,还要同人体肌肉的拉动训练相配合。方法是:
<a> 设固定的起音A点<位置在脐下二指处>。以A为固定起音点拉动肌肉,越高的音,肌肉越向后向下拉动,倒出咽管空间。
注:A为起音点。1在A点上起音,开始向后腰进行肌肉拉动,横膈膜向两侧弹性运动。5在1的基础上再向后向下拉动背部肌肉,心理感是拉肌肉倒出空间。1仍保持在5的位置上。高音1比中音5拉肌肉力度还要强一些。
<b> 以A为固定点,注意上行向下唱,下行气稳住。
注:1、3、5、i/是上行音阶,要把1安放在固定起音点上,3、5、i/是上行,一个音比一个音向下向后用力,即向下向后轻微拉动肌肉。目的是打开咽腔,喉头下移。
<c> 在发声练习时整个后背、.后腰和后头部的肌肉感觉是向后向下拉动,同时根据音
高进行,这三个部位需要适当的调整。例如:C大调5~7以拉后腰部即横膈膜一带肌肉为主。7~3需要把后背,尤其后咽壁肌肉向后向下拉动。3~1需要加强颈部肌肉的拉动。
因此,利用"中东辙"的字韵特点来练声,它既有头空、喉松的效果,又有胸通的声响。
只要去发挥它的特长,再按着三点要求去配合练习,就会突破换声区的障碍,使音域扩大,声区统一。"换声点"的解决目的是为了扩大音域,统一声区。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为了取得三个声区的统一。在歌唱中使歌声通畅柔美而自如,不流露出任何换声的痕迹,整个歌曲演唱表达完整。三个声区的统一,还要注意重视中声区的训练,从中声区的训练中得到美好的混合声音,再向高声区和低声区逐步发展。如此这样,依照三个声区运 用共鸣的主次比例,进行侧重练习去调节共鸣。那种富于音乐表现,美好并含有立体感 的歌声才会训练出来。
4、 共鸣同音高、音量、音色的关系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这位演员唱的音真高","他的声音才真叫亮呢"等等。这便是人们对演唱最起码的评论。说明在演唱中人们对音的高度是有要求的。但这,并不等于那种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喊"唱,就能把声音唱高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唱高音必须要求正确地运用头腔共鸣。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借助弹性力量很快开合,产生高频率振动,但产生了高音。
从生理上分析,唱低音时声带拉长,边缘厚,弹性张力松弛,开合缓慢。我们有时去欣赏大合唱演出,它总能给人以力量和向上感觉。如果缺少了低声部,整体合唱效果感觉就没有分量了。只有高声部的[演唱,声音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低声部能发挥作用,合唱演唱效果立即就变了样,那种丰满深厚、富有魅力的声音立刻吸引人们去遐想。这种声音来自于胸腔的振动。胸腔是低音的共鸣区,声音向下唱,喉头自然就要下降,靠近气管,声波在胸腔内产生了振动,运用这种共鸣就会出现了松、通、厚、浓的声音。因为音的高低是与共鸣起直接作用的。
<二> 共鸣同音量的关系
音量的强弱变化是歌唱的表现手法之一。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时的振幅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有人误认为强的声音是高音,弱的声音是低音,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人在追求一种"响"的声音,误认为用这种强而响的声音去歌唱
效果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强弱是相对的,二者是因为对比而来的。因此在歌唱中,要根据歌曲内容和处理的需要,做到既能强又可弱,这样的变化就比较自然。
在音乐的旋律中,常用强弱记号来表现音量的变化。如P、PP、PPP、f、ff、fff等。希望演唱者对曲目要细心地研究作曲者标记的强弱对比及感情的表达记号。千万不要过分追求大音量,这样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总之,这些共鸣音响效果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 灵活多变自如的共鸣技巧,并采用统一的混合共鸣,使各共鸣空间振动音响起最大的谐 和作用,才能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在强弱的声音技巧运用过程中,声音用的越轻巧 ,保持歌唱的位置就越高。
<三> 共鸣同音色的关系
音色是声音的一种特性,是由于发音体的声音不同而产生的。音色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的。从生理上看,每个人的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厚,音色就厚 一些。声带短而薄,音色就明亮一些。
各种共鸣腔内的共鸣效果各有特色,可以唱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来,所以说,音色是 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歌唱发声中, 要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要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唱出动听的音色 。由于共鸣腔的范围很小,只要轻微一动,发出的音色立即就产生变化,因而在调节共 鸣侧重时,要注意掌握分寸感。
音色的"明"和"暗",是歌唱表现的基本色彩。头腔共鸣对音色的明、亮起着主要作用。
明亮的音色能够表现欢乐.开朗.、兴奋、.向上等情绪。暗淡的音色,表现痛苦、叹息、忧郁、悲愤的情绪。所以,要侧重于胸、喉、口、咽腔的共鸣作用
参考资料:《歌唱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4
唱低音不要下意识的去压它,越压越唱不出来,只想着位置和气息!
心理上不要惧怕换声点,其实有时候不在意就唱过去了,但是练习的时候反而唱的很不自然,这个就是心理上的原因了!
其实这些说的都很空洞,说的都简单,唱起来就很难,有个好的老师带着你多练习就可以了~!千万别自己瞎找位置,很难找到的~!
不过打嘟的确是很容易找位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5
滑音练习是个不错的练习,因为可以让闭合进行一个无级变速
嘟是一个方法,还有就是舌颤音 就是“得儿” 这个方法更好
嘟是闭口音 舌颤音是开口音 这两个都能磨平换声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1:35
“哈-哈-哈-” 可以帮助磨平换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