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何被称作小范老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0: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20:25
范文正公故事
现今西人讲人生的天职第一当有责任心,这个责任心要晓得本来不是单就*上的大人物说的,无论农工商贾,一般平民都有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职业,应该做的什么,便要切切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去,就使遇着艰难困顿的地方也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到后来苦尽甘来,自然有达到目的那一天。,况且如今*是把国民做主体。人人都要有*观念、国家思想,更应该在那责任心上研究一番,平时对于自己的职业有责任心,临事更须对于社会国家公共事业上有责任心,只要看定这个责任心的标准,便无论那才力长短,地位广狭,总得有些良好效果,所以做书的特诚在历史上寻出一个最有责任心的大人物来给诸位做个模范。诸位不是晓得有罢了。要晓得范文正公如何把这句话实地做,待做书的慢慢将他一生历史讲给诸位听听。
范公名叫仲淹,表字希文。他本来是世家后裔。后来衰落了,不知如何流徙到江南,就住在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生后两岁便没有父亲,家况极其寒苦。因跟了他母亲到一个姓宋的家里,后来长成晓得自己是范氏血胤,便涕泣拜别母亲,托言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
宋时称南京)去求学从师,先依着亲戚,后来借住寺院里,刻苦自励,恶衣恶食,每天一碗粥,划做四块做四次吃。把黄虀 切断寸许,便算是下粥的菜。冬天夜里用功怕要打盹,便把冷水来扑在面也上一激便醒了。这样的苦人家是吃不来的,他却硬着头皮和那艰难神血战。这几年正是他怀着“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时候。人家那里信他?不过他藏在心里罢了。不多几时,苦尽甘来就中了进士,朝廷派他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官名,一种僚属)。他访得母亲贫苦,因念抚育之恩,连忙接到官衙里来奉养。这是他一片孝心,诸位也应该注意的,这时候就算范公的得意时候吗?范公若只有富贵的心也就算告一段落了。但是,范公的耐苦并不是为一己的虚荣,所以他虽然得了科名,依旧还是行他的本色,布衣蔬食自奉极俭。不过对于母亲供些甘旨罢了。后来在楚州(今安徽寿县)粮科院任上丁了母亲的优,回籍守制。(母亲死后要离职回老家守孝三年。)当下应天府晏殊(字同叔,临川人)赏识范公才学,便请他做了学正教授诸生。他感激晏公知遇之恩,把他的胸中积蓄发按出来,上了一封万言书,内说择郡守、举县令(郡守县令都是应天府的属官)斥游惰、去 僭冘(滥用叫做 冘、过分叫做僭),慎选举、抚将帅、各种要政。这是他把*大事期望晏公。但他自己的志愿也不觉流露出来了。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用”。所以没人引荐,虽有绝大本领也不能见诸实用。范公既受晏公的荐保,进京为秘阁校理(官名,掌秘书教习),他就了职务,竭力推广学说,从前在寺院里所用的苦功,如今都发展出来,头头是道。他贯通六经,里头更把易经做个柱子一般,士人都来从他学习。他非但谆谆不倦,连那士子的贫苦艰难都体恤周到,就把他自己的月俸来供养那些不得志的秀才先生们。自己呢,勉强得有衣食就完了,他对着诸生讲论,每到激烈处,感念时局艰难,朝廷期望便说“我辈正当奋不顾身向前做去,断不可瞻前顾后,专替自己的富贵功名打念头”。所以从他的人都发生一种极坚强的“责任心”,一时风会传播大家看着推诿躲懒,不肯放手,做事的人可羞可鄙。这是范公把自己的精神志愿做了种子传播到各人身上,又就各人身上传播出去那样转移风气的能力,竟和流行性的传染病一般。从此,宋朝衰懦的习惯居然振作起来,你道“责任心”的关系大不大呢?
范公的遇事敢言为一时提倡。仁宗初年,奉刘太后听政,刘太后女权过甚(仁宗是李宸妃所后,太后养为己子)好作威福。冬至受贺,仁宗率领百官上寿,范公上奏极说非礼,且言“皇上年已长成,太后可归政”,太后党恨他 戆直设法叫他出京通判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他虽在外省还是不忘直谏仁宗顺从太后意旨,大兴土木建筑太一宫、洪福院各处选择木材。范公以为扰民说“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又说“恩悻多(太后的宠人、不以才能进身者)以内降除官(宫里下敕书拜官、不由外朝)非太平之政。”当下仁宗心里都很明白,只因碍着太后面子,所以不能实行,不久太后死了。仁宗念着范公敢言,因而召他进京做右司谏。司谏是说话的官。然而多说没要紧的话,便非尊重这个“责任心”了。当下大家因太后己死,纷纷来说太后的短处,独范公不说。他以为“天下要紧事很多,太后既死,权力也消灭了,说他做甚。”非但不说,而且还劝仁宗顾全大体。他道:“太后受遗先帝调 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帝特诏中外不必再论太后时琐事。后来太后的党羽太妃杨氏要照太后的遗诏参决军国事,范公却以为妨碍国体便奏道:“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这种意思很有关系,所以他当说便说,不当说便不说,都是准着“责任心”做去。
天下事以民命为重,那年江淮一带大旱,蝗虫遍地,百姓乏食。范公请差官去调查,一面据实赈济,朝廷不应。范公便面见仁宗,问道:“宫里的人半天没有东西吃便是怎样。”仁宗皇帝被他这一问打动了心,立刻吩咐范公出京到江淮一带察勘情形,酌量赈济。范公见百姓困苦,便开仓发赈,人民大沾官惠,又禁止那些迷信的祈祷,劝他们注重水利。却合着“实事求是”的学理应该做的,一些不肯放松。后来和宰相吕夷简有些争执,夷简竟大怒说范公是离间君臣,引用朋党。当下余靖尹洙力争说范公无罪,欧阳修(字永叔,谥文忠)也说不宜罢黜。岂知夷简老羞成怒竟反把范公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虽然后来一班贤人交相引荐, 然而反对党都说他们是朋党结合,幸而仁宗还明白,终究信用。范公不过朋党的名目到后来竟闹出大祸来。这是后话不题。
范公的学问刻实文武兼全。所以仁宗再用范公就是范公的军事时代了。只因这时夏元昊造反(本赐姓赵其地在今河套内蒙古),朝廷派夏竦(江州德安人、入奸臣传)做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加范公龙图阁直学士(见包龙图编内)派做副使。范公以身许国,情愿即 赴行任训练将士, 到延州边地(今陕西肤 施县),查勘兵情。旧法有总管领兵一万人,钤辖领兵五千人,都监领兵三千人,敌兵一声到来,就叫最下级的将官先出阵,范公不以为然说“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宜乎取其败也”,因此就将兵士先行大阅挑选精壮取得一万八千人分做六营,每营各设一将军带领三千兵马,每下动员令必量敌兵多少,然后轮番出去打仗,当下边关久不用兵,一般堡砦(音寨、由居木栅围之如篱笆)都已毁坏,范公就在青涧地方筑了一座堡城,扼住贼兵的要道,又大兴营兵屯田的规模,拣选左近有水地方用兵力耕种,春夏时候兵就到那里去就食,又叫商民互市,通有无聚货财。因此免得京城里筹饷运输。布置既定,报告*。朝廷下诏赐一个新名号叫做康定军。后来朝廷叫他各路兵出边征讨。范公奏道:“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音薄)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 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己慑(音 she、惧怕 也)其气矣!鄜 (今陕西鄜 县)延密迩 (极近也)灵夏(灵州今甘肃灵武县,夏州,今甘肃宁夏县)西羌(种族名,今甘肃伏 县一带)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隙也),许臣稍以恩信招之来,不然情意阻绝,臣恐偃兵无期矣。若臣策不效,当举兵先取绥(今陕西绥德县)、宥(今陕西靖边县宋州),据要害(要紧地方)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二山皆羌族所居,间有汉民)之民挈族来归矣。拓疆御寇策之上也。”这一本奏章上去,仁宗也非常赞许,都用全的计划,范公便修葺承平、永平等旧砦,招集*,排定堡障名号通斥堠(封土为 坛,以记里数,且设堠吏以报告非常)。筑十二砦,从此羌汉的百姓都来归附。数年之间上下悦服羌人都称范公“小范老子”,又叫“龙 图老子”,因为范公曾经做过龙 图 阁直学士的和包龙 图一样。他们都道“小范老子胸里有几万甲兵哩”,说范公深明兵法的意思。后来,只因夏元昊来一封书出言不逊。范公对使者当面焚烧。元昊就出兵据边。朝廷,听小人之言说范公措置不当,宋庠且请斩范公以谢夏人。幸而仁宗皇帝不听他话,才把范公降*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旋迁 庆州(今甘肃庆阳县治)、称环(今甘肃环县)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范公不把贬谪的事放在心里,只管励行他的一种*,专心抚服羌人,斩去西夏的羽翼。不到一年,法制修明诸羌悦服。后来又在庆州西北部筑起一座大顺城,扼住贼兵来路。从此夏人便不敢来犯。环庆守将中有葛怀敏者,贪功出塞,败于定川(地名),贼兵大掠。范公领兵六千由邠(今陕西邠县)、泾(今甘肃泾川县)进兵救他。果然驱逐贼兵出塞。当下朝廷听见定州败信,仁宗对大臣指地图道:“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数日奏果至,帝喜道:“固知仲淹可用也。”他能得皇帝信用如此,所以不为小人所害,总算范公的遇了。后来与韩琦(字稚圭,封魏公),庞籍分任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和衷共济,边防巩固。夏元昊不得已请和。朝廷召范公进京拜枢密副使。旋参知政事。从此由出将而入相,这时范公正可大行其志了。
范公意思里本想灭除夏元昊,然后再行太平的计书。无奈当时朝廷风气畏葸不堪,既已主张息事宁人,与元昊讲和。一时也不便再说征讨。但晓得元昊必非安静之辈,不久,便要蠢动。所以范公情愿担任军务,誓必扫除边患,不情愿在京城里享那太平宰相的福气。但是,仁宗皇帝一意要范公辅佐内阁,并且常把何时太平动问。范公对人道:“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时宋朝已积弱不振,北有契丹,西有西夏),非朝夕可革也。”仁帝又下手诏立要范公答复,范公乃上十事疏大略说“一曰明黜陟,非有大功大善者不迁。须职满三年五年,庶几合考绩之法。二曰抑侥悻。大臣不得荐 子弟任馆阁职,任子(子弟由父兄之荫 而得官者)之法,庶不 冘滥。三曰精贡举。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科举法用糊名易书,以防关节之弊),参考履行无阙者(言应该查考他的做事才学,没有欠阙的),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可以循名责实。四曰择长官。令大官以下各举所知,以举主多者,选除刺史县令。可以得人矣。五曰均公田,外官廪给不均,何以求为善?请均其人第(以次第排比均匀)给之,使有以自养,然后可以责廉节。而不法者可诛废。六曰厚农桑。每岁预下诸路,风(同讽,把言语劝他)吏民言农田利害,堤堰渠塘,州县选官治之,定劝课之法,以兴农利,减漕运,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废 者可兴矣。七曰修武备约府兵法(唐代行府兵法最为兵制之善者)。募畿 辅(近京城地方为 畿 辅)强壮为卫士,以助正兵。三时务农(春夏秋三时),一时教战(此即寓兵于农之法),省给瞻之费(可以省去饷需),畿辅有成法(先从畿辅做起),则诸道可举行矣(各处可仿效)。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不可数数变更。十曰减徭役,户口耗少而供亿滋多。宜即裁并。”这十条治法仁宗都信用他。好,算得坐言起行。无奈,当时一班官僚眼光浅短,都守着时下的习惯,攻击范公的话多迂阔。于是先把府兵法打消了,其余各条也都似是而非,不肯实心奉行。虽有最好的法子,也是徒然了。后来,范公又论及改官制,他说:“周朝制度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分兼六官之职(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以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曹。今之中书古天官冢宰也。枢密院古夏官司马也。四官散于群有司无三分兼领之重,而二府(中书、枢密)惟进擢差除循资 级议赏罚检用条例而已,上非三公论道之任,下无六卿佐王之职,非治法也。臣请 前代(中略)凡官吏黜陟,刑罚重轻,事有利害者,并从辅臣予夺其体大者。二府会议奏裁臣请自领兵赋之职,如其无补,请先黜降。”但看末了三句话,范公的“责任心”极其勇猛可以证明了。可惜当时的人议论纷纷,没有人敢负责任,反专把人家的话破坏了。仁宗皇帝不能刚断贤不肖并用。所以范公一切规书不能成立,大都被反对党推翻了,不是说他迂远就是说他朋党,朝廷上乱得一塌糊涂。范公虽然愤慨,也没法子廓清。后来因为考核 官吏*位子麽勘的法子狠密,侥悻的人种种不便。所以一般小人就拼命造起谣言说范公无非私厚他一党的人,把朝廷的爵禄供给他朋党的利用。诸位,你想*皇帝那个不要权自我操。最可怕的是人家弄他的权,私下里结着团体卖他。其实呢?小人的手段巧妙,只要皇帝老头儿不觉得,轻轻的把他的权夺过来了。若是君子贤人,只因他不肯附和小人,倒被小人反咬一口,把形迹可疑的事情都推在他身上。那皇帝身在深宫里,那里晓得这里的玄妙。自然只说君子贤人的不是了,到了这样局面,那末国家也危如累卵了。仁宗皇帝虽然没有不信任贤人君子的心,但是小人不除,是非夹杂,所以良法美意没有办得完完全全的。范公虽操着猛勇的责任心,十椿事儿倒也九椿被小人破坏。你道宋朝还能振作吗?但是范公一方面却算得竭忠尽智了。
这时候范公也晓得人心还没改革诸多阻力,一时难以扫除,不如且注重军事,肃清边陲,也可了却一椿心事。事有凑巧,西夏又蠢动起来,要大臣督兵进剿。仁宗皇帝便差富公弼(封郑公)和范公做河东陕西宣抚史。带去黄金百两分赏各路兵将,范公是和边界上的军民很有感情的。这回晓得他再来怎的不欢迎呢?范公就在麟州地方(见前)修理旧砦,招还*户口免去租税,又因商情困苦,奏免商税,百姓都欣欣然有喜色了。但是京里一方面还是攻击范公不歇。范公晓得还不是个时候,就自请罢去政事,专治边省。朝廷也叫他知邠州事。不多时转调邓州(今河南邓县),后又再调荆南,岂知邓州人民因为受了范公德政,死也不肯放他走,范公也因年迈,邓州地近感情又好,自请暂留,朝廷特别许他。不二年便徙杭州(今浙江杭县),又徙青州(今山东诸城县),这时候业已发病,就此不起,年六十四岁,可惜范公的志愿十分里还只发展得三四分,范公病重时候,仁宗皇帝屡屡差人赐他方药,问长问短,殷勤得了不得,足见还要望他办事。后来得了死的消息,嗟叹悲悼,颇有悔心,但是仁宗皇帝性质柔懦,总不能下一个辣手尽退小人,专用范公等贤人。所以功业没有告成,范公的“责任心”也被阻力破坏了一大半。这叫做时势为之。我辈只好说时事听之天。“责任心”求之在我罢了,当下朝廷赠范公兵部尚书,谥法叫做文正。仁宗皇帝还御笔亲写一块碑赐给他,竖立墓道上叫做“褒贤之碑”。
范公做秀才时常常把天下事放在心里,说是自己的责任,后来科名发达,官做台府,益发不肯放松,这个责任了。所以他每遇一件事,没有办就便劳身焦思,饭都吃不下,觉都睡不着,那里还有功夫考究丰衣足食呢?他常对人说“我辈士大夫当先忧后乐”。他这种意思到处流露出来。如今但看他所做的《岳阳楼记》一篇文章就可证明了。
(上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读如商)横无际涯。朝晖久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矣。(中略)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 形(被云遮掩),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被风覆舟)薄(音博、近地),暮冥而悲者矣。(此因己之不遇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渠,锦鳞(鱼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此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因物之可爱而喜者),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结上文两段),居朝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兴归。
一篇小小杂记文字 ,本是抒写风景,他偏说出圣贤学问大臣心事,把那生平的“责任心”都和盘托出,可风这个先忧后乐的大道理没有一时一刻忘却的。
范公又因自己幼小贫寒,几乎废学失教,因而推想到孤寒子弟身上,他说一个人若没有养瞻费,不但人才糟蹋可惜,便是生命也保不住。岂不是天地间的一种最大缺憾,可恨那些富贵的人为富不仁,以贵陵贱只顾自己的,朝欢墓乐,饰衣玉食,见了穷人的儿啼女哭,无衣无食,却眼睛梢见都不带着的。这种苦乐不均的现象,我辈既然稍稍得志,有些权利,何不设法提倡总使贫寒的人得一分实惠,好一分呀。又想我本是一个孤寒子弟,如今总算得富贵了,但是本来面目岂可丢去,况且自己节俭一分,便可使贫寒的人多沾好处一分。所以节衣缩食非有宾客不有酒肉,妻子衣食不过免得冻馁罢了。奢华豪侈一概戒绝,把这个钱省下来,一箍脑儿用到贫寒人的身上,那是最好没有。又因为自己的财力有限,那里能够普及天下的人?只有守着儒家的方法,第一步是亲亲,然后再及仁民爱物。亲亲就是先顾自己的本支,范公心想自己同姓里头,像我幼小时候的苦恼人一定不在少数,古人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狐尚且晓得伤他一类的物,何况我是一个人类呢?所以我先设个法儿替他们做个救贫的预备。而且要永久万世的。当下便买了千亩的良田叫做“义田”,如今把钱公辅(字君侍,宋神宗时武进人)所做的《义田记》,一篇写证可以晓得范公的处心极虑也是“责任心”的余波咧。
义田记,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他没有大贵时候,便供养寒士,足见得他是本来的责任心,不是沽名钓誉的。)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疏须贤者,便是儒家的稍分阶级办法)方贵显 时,置负郭(近城处) 常稔(常熟的良田)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 族之人(注重在同族中人),日有食(每日米若干),岁有衣(每岁衣若干),嫁娶凶葬有赡(津贴也给足也),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管理会计)而时其出纳(依着时令收支核算),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重绢而色微黄者为缣,此言衣之佳者。若布衫尚不在内),嫁女者五十千(嫁女须略备嫁妆 故钱较多),再嫁者三十千(次女可有物通用,故钱略少,可谓体贴人情之至)。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意亦如嫁女)。葬者如再嫁之数(亦三十千),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古谓十斗为斛,今以五斗为斛,此亦作十斗算),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音丙,除也),而家居俟代者兴焉(如职业已除名或等缺补用,俱不能得俸给,故与孤寒同等以示体恤),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既仕而官有禄可养,故不再给),此其大较也(大概情形),初公之示贵 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示逮者二十年(所以处心极虑节衣缩食而后成此义举,诸位当于这几句里面求出范公的责任心来)。既而为西帅(既陕西路经略主西夏军事)及参大政(参知政事即宰相),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子孙详后),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都用在施与救济上面),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不能积财以奉一己饰终之典),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这种遗产实在是最高尚,最阔大,最永久的),昔晏平仲(名婴,春秋时齐大夫)敝车羸(音累,弱也),马桓子(陈姓,齐世家)曰是隐君之赐也(责备晏子俭朴太过,犹如把君主所赐隐瞒过了),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也富贵了),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不贫寒),妻之族无冻馁者(虽贫而可生活也),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疏远之贤士,得他的津贴),如此而为隐群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候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罚酒也),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规模宏大、主计说密而可以永久,比晏子之法更好),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钟,古量名,受六斛四斗),其邸第之雄车兴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遗产给子孙),止乎一己而巳。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门口有挺腰凸肚之家人,不许穷人进去),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禀,稍之充(廪日稍、禄之小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所以盛食之物,乞丐所 携)为沟中瘠 者(讨不着钣,死在沟 中)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两层皆说尽不肯施贫活族的人见得苦乐很是不均)是皆公之不罪人也(断一句反证公之过人),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焉。(声明但记义田一事,不泛及公之生平),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范公的气量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的阔大,而且立志诚恳,秉性忠厚,所以他到处待人没有不好的,人有血气便 有感情,无论什么异种野人,人家待他有恩,岂有不感激的道理,所以范公的名字不但中国人各处都纪念他,听见他死了,叹惜的叹惜,哭泣的哭泣。就是边外和羌民,都当他是父母一般、当时邠庆诸州民众都把他的画像供在家里,写个长生禄位,祷祝他千年不死,万年长寿,当地老百姓许多人不知皇帝是那一个,只晓得“龙图老子”“小范老子”是中国第一等人物,是天上无二,人间少双的。所以等他过去的时候,大家向着那个画像痛哭,羌人的首领都设了一个位子供了他的像,朝夜哀哭祭奠,接连三天,方才各自回去。可见人心总是一样的。
范公生四位公子,都是有道德,有名誉的,固然是义方之教,家学过人,也是范公的忠厚仁爱,所以子孙昌盛,后福无量。在范公的存心不过是爱人如己,保持他的“责任心”罢了,并没有要求后福的私意,然而因果相乘,既有这样的存心,那感应力自然没有不好的,四位公子叫做纯佑、 纯仁、纯礼、纯粹,都是聪明仁厚,官位贵显;里头纯仁尤为著名,纯佑读书能文,常从范公用兵西夏与士卒同甘苦,能知兵事,惜中年得病,昏废不能办事。卒年四十九。子正臣纯礼,字彝叟,以父荫得官,亦主忠厚仁爱,有恩于边民,边民也画像供奉,同老范公一样,名叫范公庵。也做龙图 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后来因闹了党禁贬官。纯粹字德儒,知兵,也做陕西经略副使,只因和章 敦蔡 卞(奸 臣)意见不合,改知邓州,后亦因党禁贬官。徽宗时,复徽猷 阁待制。年七十余卒。纯仁字尧 夫,天资颖悟,擢进士第,初知武进县(今江苏武进县)因亲老路远不赴,与范公门下士胡瑗(字翼之),海陵人,世称安定先生,孙复(字明复,居泰山著春秋、尊王发微等书),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先生)、李觏(字泰伯,南阳人,通五经,能文章),一般高材讲论学问,所以识力才干格外高明,又很勤苦,夜间在帐里安灯读书,帐顶都成了黑色。性又孝友,因长兄纯佑有病,朝夕慰问,侍奉如同孝子。直到长兄死后,方才出仕做襄邑等县知事。都有惠政,后来反对新法,虽居馆阁不能发展志愿,然遇事敢言,待人忠厚,如同范公生前一样,竟是一个肖子。后被王安石排挤,出知庆州。神宗皇帝以军事相责,说他“当继父业”,纯仁不欲开边衅,但注重养民设防,后来高太后听政,与司马光等同入相,哲宗亲政,大翻前案,纯仁亦贬置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卒年七十五,谥忠宣。生平俭朴一如文正,二子曰正平正思。
试观范公的子孙,都能守家法,持正道,担任天下大事。譬如范公没有死的一般。因此上见得范公把那“责任心”的教育传了三代,不但门弟子几百人夏受他的薰陶,, 个个谦 气节,求学问,遇事敢言,不避权贵。就是他一门里头继継绳绳 始终没有把范公的家法丝毫走板,直到徽、钦二宗,宋朝的国祚中断,家世方才衰败。诸位要晓得,范公的深仁厚德,都从坚忍耐苦里而出来,所以蓄积既久,发达也能延长。欧阳文忠说“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范公勇于为善,他也并不求报,然而自然的因果道理能逃得过吗?
范公祖先和范公的坟又范氏义庄旧址如今都在苏州吴县天平山脚下,可笑苏州人迷信风水,倒说他祖宗无意中葬着一块好地叫做“万笏朝天”,所以子孙世代三公有这大富大贵的。如此说来范公是但靠着祖坟风水好,就可以享这样大名的了,岂知富贵是一件事,他的学问,道德,功业又是一件事。难道都是虚无缥缈的风水可以造就他的吗?奉劝诸位,但学范公那副坚忍不摇的“责任心”,同时可以制造风气,感动人心,将来可以教育后进,传授子孙,那好处正说不尽哩。
说明;范文正公坟墓不在天平山而在河南省伊川县。请乔参看夲站范园春秋栏目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