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18
大堡礁,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这里还是成千上万种鱼的栖息地和鲸、海鸟、海龟的滋生地,是海豚最喜欢的嬉戏场所。又被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绵延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线2000余千米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活体珊瑚礁群,大堡礁由2900座珊瑚礁组成,其中包括760座岸礁。从空中俯瞰大堡礁,它像一颗闪着天蓝、靛蓝、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
20世纪70年代,当大堡礁海洋公园建起时,人们普遍认为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而且能够分解大量的陆上废气废物。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到了20世纪末,大堡礁的危机却出现了,这个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面临着渔业资源大量枯竭、大量珊瑚礁濒临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污染等种种问题。
科研人员最近发现,由于过度捕鱼、沿海开发,污水、农药入海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的珊瑚礁将在2050年“大量垮台”,等到了2100年,多数大堡礁内的珊瑚将不复存在。珊瑚生长区的海水温度每提高一度,都会引起珊瑚褪色加速其死亡。如果等待珊瑚礁开始重新自然生成,恢复成现在的规模至少也要200~500年左右。
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最早出现在约4.7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中期。珊瑚虫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摄氏度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珊瑚虫分泌的一种碳性物质与珊瑚虫石灰质的骨骼及单细胞藻类的残骸混合、堆积,形成礁区。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形成海岛。第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日积月累,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骸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在一起,逐渐堆积成巨大的珊瑚礁体。
大堡礁海域内有400多个石珊瑚物种,它们构筑了三维的环境框架,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栖息之所。多彩的海藻装点着礁石,每一条缝隙都有数以万计的生物栖居在里面。有泳姿优雅的蝴蝶鱼、色彩华美的雀鲷、漂亮华丽的狮子鱼、好逸恶劳的印头鱼、脊部棘状突出并且能释放毒液的石头鱼,还有天使鱼、鹦鹉鱼等各种热带观赏鱼。
这里生活着4000多种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其他海洋生物,如:海参、海星、海葵、蠕虫、海绵、海蛞蝓、海蜇、管虫、海胆、海鞘、水母、虾,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人鱼和巨型绿龟)也栖息于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这里还是无数海鸟的栖息地,成群的海鸥遮天蔽日,为大堡礁增添了无限生机。聚集在此的鸟类有240多种。
从地质史上的历史数据可看出,工业*以来,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排量的不断增加,海水变暖、酸化加剧,其变化速度超越了此前数百万年间变化的总幅度。作为气候变化指标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首当其冲受到考验。2008年估计被破坏而失去的珊瑚礁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19%,这个趋势还在蔓延中。
工业时代以来,燃烧煤等原料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海水正在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变酸。科学家指出,相比起工业*前,如今,表层海水全球平均酸碱度已经降低了0.1个单位。虽然只是0.1,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变酸的海水会侵蚀珊瑚礁,导致一些鱼类无家可归。
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意义。珊瑚和虫黄藻互利共生造就的生态系统堪称“海洋绿洲”,其生物多样丰富性又可称之为“海洋热带雨林”。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估计多达100多万种,单位面积中的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还要多。此外,珊瑚礁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贡献:它对于维持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大气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被海水吸收,以珊瑚礁的形式固定下来埋入海底。如果碳元素进入海水后不能固定下来,依旧保持在大气中,那么地球的温室效应将会更加严重。
另外科学家指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一带蓬勃的矿业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正在威胁大堡礁的生态系统,加速了这个世界遗产消失的步伐。
因此,拯救珊瑚礁迫在眉睫。种种残酷的数据和严峻的现实表明,只有减排,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是遏制海水酸化以及全球变暖趋势的最佳途径,才能更好地保护珊瑚礁。
澳大利亚现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倡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澳大利亚*在2004年出台了新法令,规定澳大利亚国家海上公园的三分之一地区禁止进行任何经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