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30
白茅岭萤石矿位于安徽省东南角广德县城北约15公里处的花古乡三保村境内。由黄牛山(又名三员)和白云山两矿段组成,北起白云山顶,南到黄牛山脚,南北宽约500米,东西长约800米,面积约为0.4平方公里。
矿区北距郎广公路约1.5公里,南距318国道和宣杭铁路约10公里,交通方便。
白茅岭萤石矿床赋存在宣郎坳陷和广德坳陷接触部位的北北东向隆起断裂破碎带内,为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大型脉状萤石矿床。共有矿脉23条,矿脉形态较规则,多呈似板状体,向南倾斜倾角40°—50°和70°—80°,最大延长330米,最大延深300米。矿石为石英-萤石型,矿物成分主要为萤石、石英,次为方解石、重晶石,少量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石以贫矿为主,矿段平均含氟化钙为51%—70%。
矿体围岩为硅化碎屑岩和硅质岩,二者界线分明;围岩蚀变以硅化最为普遍,次为高岭土化、叶蜡石化等。
矿床成因与邻近的燕山晚期姚村花岗岩体及其派生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株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此处没做过地质调查工作,仅在白云山顶白云庵门前约百余米处发现古掘迹两处,说明萤石可能早为前人所发现,但详情无法查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的开展,对与发展钢铁有关的矿物原料的需求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促进了全民找矿、采矿及全民办地质的兴起,上海市白茅岭农场于1958年9月在白云山发现了萤石并随即进行地表开采。同年下半年,省地质局芜湖地质分局第三地质队李怀荣来此做铁矿调查时发现了萤石,但没有进行工作。1959年10月,广德县地质队派员来此进行萤石调查,在黄牛山地表发现萤石碎块及矿化,接着采用探槽进行揭露,发现萤石矿脉,初步确定了矿床的存在,估算了矿石量,并编写了《广德县地质队1960年工作总结》和《白茅岭萤石矿与三员萤石矿普查评价报告》。1960年5月,省地质局三二二队三分队派员来此进行萤石普查,于1961年1月由王文新编写了《广德县白茅岭萤石矿评价报告及普查勘探设计书》,但普查勘探设计未能付诸实施。1972年6月,三二二队一分队对黄牛山矿段进行地质勘探,开动钻机一台,到1974年8月勘探结束,完成钻探进尺0.34万米,计26个钻孔,探明萤石矿石储量88.34万吨,于1977年12月提交了《广德县白茅岭萤石矿床黄牛山矿段地质勘探报告》。1979年1月26日,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通过。地质勘探费用约17万元,平均每吨矿石勘探成本约0.20元。
黄牛山矿段勘探结束后,当年9月即转入白云山矿段的普查勘探。第一阶段工作至1976年7月暂告一段落,同年8月钻机奉命调往马鞍山参加铁矿勘探会战;1979年底,钻机又搬回白云山矿段进行施工,后因地层复杂、矿石易碎、钻探工艺落后等因素,致使钻探工程质量很低难以达到地质要求而停止钻探施工,前后完成钻探工作量共0.14万米。于1980年8月提交了《安徽省白茅岭萤石矿床白云山矿段普查评价报告》,求得萤石矿石储量104.67万吨。
白茅岭萤石矿于1958年9月由上海市白茅岭农场首先开采,次年广德县城关镇亦组员采矿,并于1960年接管了白茅岭农场的采矿场。1961年起停止采矿,1965年又复开采,至1972年由地方国营广德县萤石矿接管开采至今。1987年前为小规模露采,其后萤石矿自行设计施工建井,进行井下采矿;现有一个开采中段,中段高40米。现有职工167人,高峰期有205人,年产矿石1.30—1.40万吨。矿石经手选后即可出售,故其经济效益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富民*的逐步落实,1986年前后县萤石矿把白云山矿段的采矿场退让给山场所属权的各乡村,由此兴办起一批乡村小矿山。至此,矿区内采矿坑遍山,采矿炮声不断,运矿车来往穿梭,呈现出开矿的繁忙景象,为发展地方和乡镇经济增加了活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30
白茅岭萤石矿位于安徽省东南角广德县城北约15公里处的花古乡三保村境内。由黄牛山(又名三员)和白云山两矿段组成,北起白云山顶,南到黄牛山脚,南北宽约500米,东西长约800米,面积约为0.4平方公里。
矿区北距郎广公路约1.5公里,南距318国道和宣杭铁路约10公里,交通方便。
白茅岭萤石矿床赋存在宣郎坳陷和广德坳陷接触部位的北北东向隆起断裂破碎带内,为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大型脉状萤石矿床。共有矿脉23条,矿脉形态较规则,多呈似板状体,向南倾斜倾角40°—50°和70°—80°,最大延长330米,最大延深300米。矿石为石英-萤石型,矿物成分主要为萤石、石英,次为方解石、重晶石,少量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石以贫矿为主,矿段平均含氟化钙为51%—70%。
矿体围岩为硅化碎屑岩和硅质岩,二者界线分明;围岩蚀变以硅化最为普遍,次为高岭土化、叶蜡石化等。
矿床成因与邻近的燕山晚期姚村花岗岩体及其派生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株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此处没做过地质调查工作,仅在白云山顶白云庵门前约百余米处发现古掘迹两处,说明萤石可能早为前人所发现,但详情无法查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的开展,对与发展钢铁有关的矿物原料的需求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促进了全民找矿、采矿及全民办地质的兴起,上海市白茅岭农场于1958年9月在白云山发现了萤石并随即进行地表开采。同年下半年,省地质局芜湖地质分局第三地质队李怀荣来此做铁矿调查时发现了萤石,但没有进行工作。1959年10月,广德县地质队派员来此进行萤石调查,在黄牛山地表发现萤石碎块及矿化,接着采用探槽进行揭露,发现萤石矿脉,初步确定了矿床的存在,估算了矿石量,并编写了《广德县地质队1960年工作总结》和《白茅岭萤石矿与三员萤石矿普查评价报告》。1960年5月,省地质局三二二队三分队派员来此进行萤石普查,于1961年1月由王文新编写了《广德县白茅岭萤石矿评价报告及普查勘探设计书》,但普查勘探设计未能付诸实施。1972年6月,三二二队一分队对黄牛山矿段进行地质勘探,开动钻机一台,到1974年8月勘探结束,完成钻探进尺0.34万米,计26个钻孔,探明萤石矿石储量88.34万吨,于1977年12月提交了《广德县白茅岭萤石矿床黄牛山矿段地质勘探报告》。1979年1月26日,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通过。地质勘探费用约17万元,平均每吨矿石勘探成本约0.20元。
黄牛山矿段勘探结束后,当年9月即转入白云山矿段的普查勘探。第一阶段工作至1976年7月暂告一段落,同年8月钻机奉命调往马鞍山参加铁矿勘探会战;1979年底,钻机又搬回白云山矿段进行施工,后因地层复杂、矿石易碎、钻探工艺落后等因素,致使钻探工程质量很低难以达到地质要求而停止钻探施工,前后完成钻探工作量共0.14万米。于1980年8月提交了《安徽省白茅岭萤石矿床白云山矿段普查评价报告》,求得萤石矿石储量104.67万吨。
白茅岭萤石矿于1958年9月由上海市白茅岭农场首先开采,次年广德县城关镇亦组员采矿,并于1960年接管了白茅岭农场的采矿场。1961年起停止采矿,1965年又复开采,至1972年由地方国营广德县萤石矿接管开采至今。1987年前为小规模露采,其后萤石矿自行设计施工建井,进行井下采矿;现有一个开采中段,中段高40米。现有职工167人,高峰期有205人,年产矿石1.30—1.40万吨。矿石经手选后即可出售,故其经济效益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富民*的逐步落实,1986年前后县萤石矿把白云山矿段的采矿场退让给山场所属权的各乡村,由此兴办起一批乡村小矿山。至此,矿区内采矿坑遍山,采矿炮声不断,运矿车来往穿梭,呈现出开矿的繁忙景象,为发展地方和乡镇经济增加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