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9:01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
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这一点上一定做的很好。
3、家庭的原因。如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电话,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爱啥样啥样吧。)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9:01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
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这一点上一定做的很好。
3、家庭的原因。如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电话,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爱啥样啥样吧。)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