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考如何考中》感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04
观看《中考如何考中》感悟?
一 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二“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7a64e4b893e5b19e31333330333531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再如去年理17题三角函数图像变换,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三 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如去年第21题应用题,此题列出分段函数解析式并不难,但是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二次函数甚至一次函数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四 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如去年理19题就比理20、理21要难,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关于压轴题
对中考数学卷,压轴题是考生最怕的,以为它一定很难,不敢碰它。其实,对历年中考的压轴题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难。这样,就能减轻做“压轴题”的心理压力,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
压轴题难度有约定
历年中考,压轴题一般都由3个小题组成。第(1)题容易上手,得分率在0.8以上;第(2)题稍难,一般还是属于常规题型,得分率在0.6与0.7之间,第(3)题较难,能力要求较高,但得分率也大多在0.3与0.4之间。近十年来,最后小题的得分率在0.3以下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各方关注。控制压轴题的难度已成为各届命题组的共识,“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略翘”已成为上海数学试卷设计的一大特色,以往上海卷的压轴题大多不偏不怪,得分率稳定在0.5与0.6之间,即考生的平均得分在7分或8分。由此可见,压轴题也并不可怕。
决不靠猜题和押题
压轴题一般都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很多年来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作为主要方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有关知识。如果以为这是构造压轴题的唯一方式那就错了。方程与图形的综合的几何问题也是常见的综合方式,如去年中考的第25(3)题,就是根据已知的几何条件列出代数方程而得解的,这类问题在外省市近年的中考试卷中也不乏其例。动态几何问题中有一种新题型,如北京市去年的压轴题,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探究图形中某些不变的因素,它把操作、观察、探求、计算和证明融合在一起。在这类动态几何问题中,锐角三角比作为几何计算的一种工具,它的重要作用有可能在压轴题中初露头角。总之,压轴题有多种综合的方式,不要老是盯着某种方式,应对压轴题,决不能靠猜题、押题。
分析结构理清关系
解压轴题,要注意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去年第25题的(1)、(2)、(3)三个小题是平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又如2007年第25题,(1)、(2)两个小题是“递进关系”,(1)的结论由大题的已知条件证得,除已知外,(1)的结论又是解(2)所必要的条件之一。但(3)与(1)、(2)却是“平列关系”,(1)中,动点P在射线AN上,而(3)根据已知,动点P在射线AN上。它除了可能在射线AN上,还可能在AN的反向延长线上,或与点A重合。因此需要“分类讨论”。如果将(1)、(2)的结论作为条件解(3),将会使你坠入“陷阱”,不能自拔。
应对策略必须抓牢
学生害怕“压轴题”,恐怕与“题海战术”有关。中考前,盲目地多做难题是有害的。从外省市中考卷或从前几年各区模拟考卷中选题时,特别要留意它是否超出今年中考的考查范围。有关部门已明确,拓展II的教学内容不属于今年中考的范围,如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用‘两根式’和‘顶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应用”等,几何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等,因此这些内容不可能作为构造压轴题的“作料”。为了应对中考压轴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为学生精选一二十道,但不必强求一律,对有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做其中的第(1)题或第(2)题。盲目追“新”求“难”,忽视基础,用大量的复习时间去应付只占整卷10%的压轴题,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事实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轴题的失分,并不是没有解题思路,而是错在非常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上,或是输在“审题”上,因此在最后总复习阶段,还是应当把功夫花在夯实基础、总结归纳上,老师要帮助学生打通思路,掌握方法,指导他们灵活运用知识。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把压轴题分解为若干个“小综合题”,并进行剪裁与组合,或把外省市的某些较难的“填空题”,升格为“简答题”,把“熟题”变式为“陌生题”,让学生练习,花的时间虽不多,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综合题的解题能力不能靠一时一日的“拔苗助长”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训练。在总复习阶段,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放弃一些难题和大题,多做一些中档的变式题和小题,反而能使他们得益。
不要太受区考影响
说实在,现在流行的“压轴题”真是难为我们的学生了。从今年各区的统考试卷看,有的压轴题的综合度太大,以致命题者自己在“参*”中表达解题过程都要用去A4纸一页还多。为了应付中考压轴题,有的题拔高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要求,如有道题,(2)、(3)两题都要分好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中考中也只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中有所渗透和体现而已,希望命题者手下留情,不要再打“擦边球”,搞“深挖洞”了。更希望今年中考数学卷能够控制住最后两题的难度,不要再“双压轴”了。
对一些在区统考时,“压轴题”面前打了“败仗”的同学,我劝你们振奋起精神来,不要因为这次统考,压轴题不会做或得分过低而垂头丧气,提高信心和勇气是第一位的。你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加重视基础,努力做到把会做的题,做对做好,以此尽力挽回压轴题的失分,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的,预祝你中考成功!
临近中考了,无边的习题与压力毫不留情地奔涌而来。转瞬间,对一位初中生来说,已从一个懵懂的小孩成长为一个要独立面对人生第一次大考的翩翩少年。根据我多年来教毕业班的观察与分析,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对考好中考数学题应有帮助。
一、 良好的心态
中考在即,毕业班要比平时更多一份紧张和忙碌。但紧张和忙碌多半是一种感觉。只要你稳住心,安排好时间,让忙碌变得有序,紧张的情绪自然就消失了。否则将是疲于奔命,失去学习信心。所以,即将中考的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接踵而至的模拟考试成绩影响自己的情绪,每一种考试都有其目的、要求和难度,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二、 添加必要的营养
初三学生,要努力更要脑力。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特·约瑟夫曾说:“人的大脑就像结构精密的机器,而营养就是维持机器运转的动力剂。如果不注意机器保养,只是一味的加大油门,开足马力,拼命运转,必然会导致磨损过度,运转不灵,最后出现故障。”可见,添加营养增强脑力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建议家长这阶段重视对孩子进行DHA、EPA等大脑必需脂肪酸的补充,从而保证学习效率。
三、 调整学习方法
从现在到中考之前这段时间,仍然要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跟着老师走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把孩子从学校拉回来,在外边找家教进行单独辅导,以求高分。但这样做不一定有利。这阶段,学校和老师都会联系到各学科的信息题,在学校,会得到老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发现漏洞及时弥补,及时掌握考试重点,发现易错点。
2、跳出题海战 考前这个阶段,尽量避免整天被试卷牵着鼻子走,弄得自己筋疲力尽。这期间,应把握住《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认真学习考试范围与要求,不做超范围的题。近几年的数学考试题都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容易题、较难题和难题三部分,分值之比约为7:2:1。要想数学考高分,必须做到容易题、较难题不丢分,难题争取得到分。
3、回归课本 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此时应该回到教材。把自己没有掌握的定义、公理、定理和数学公式重新理解和掌握,并适当再做一做教材后边的习题。中考命题,立足于教材,考题材料和背景大多源于教材,所以熟练掌握教材是考生必须做到的。
4、必要的训练 我所说的训练,不是大量的做题,那样又钻进了题海。必要的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考试、大练习等方式来检验自己。主要包括:① 检验自己的审题和解题。有很多学生不重视审题,匆匆一看就急于下笔,连题的条件与要求都没吃透,何谈能做对题目呢?通过练习,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准确把握题中的关键字词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准确解题的目的。② 检验自己的得分能力。在平时的考试中,常常听到学生说“这道题我会做,由于马虎,没得分”。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还不能够准确的运用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出现平面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也就是丢步骤。因此,在这期间应练习解答题过程的书写,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提高自己的得分能力。③ 练习答题速度。近几年的试题量大、对部分学生来说时间较紧。这类学生应在这阶段训练答题速度。而提高速度有效的办法就是答题要准。所以,学生最好选一些基础题,分成几组,练习自己的准确率。准确率上来了,速度自然就快了,就能得高分。④ 适当攻克几道难题。数学考试题最后一道大题,往往是学生的负担,都认为很难。建议学生在考试之前把近几年我们省、市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做一做,看一看,从中分析命题的规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及应用到的知识,从中吸取营养,增加自己解决难题的信心。
四、 下定决心,实现目标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困难,可是当你下定决心以后,他们就变得非常简单。实践表明,目标对人的活动有定向、激励、保持等动力作用。只要你定的目标合理,是很容易激发你的动力的,也就是说,你一定能实现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数学需要通过复习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有的同学简单地把复习理解为做大量的题目,也有的同学认为复习就是记忆、背诵课本中的有关概念、定理、公式等。可见,许多同学对复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复习方法上没有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搞题海战术的方式、方法固然是不对的,但离开解题来学习数学同样也是错误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待题目的态度和处理解题的方式上。
1、首先是精选题目,做到少而精。
只有解决质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
2、其次是分析题目。
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相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程度和数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许多三角方面的题目都是把角、函数名、结构形式统一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选择怎样的三角公式也是成败的关键。
3、最后,题目总结。
解题不是目的,我们是通过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的,以便改进和提高。因此,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
①在知识方面,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
②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
③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比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就有很明显的三个步骤)。
④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我们反对老师把现成的题目类型给学生,让学生拿着题目套类型,但我们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题目类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04
观看《中考如何考中》感悟?
一 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二“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7a64e4b893e5b19e31333330333531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再如去年理17题三角函数图像变换,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三 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如去年第21题应用题,此题列出分段函数解析式并不难,但是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二次函数甚至一次函数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四 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如去年理19题就比理20、理21要难,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关于压轴题
对中考数学卷,压轴题是考生最怕的,以为它一定很难,不敢碰它。其实,对历年中考的压轴题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难。这样,就能减轻做“压轴题”的心理压力,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
压轴题难度有约定
历年中考,压轴题一般都由3个小题组成。第(1)题容易上手,得分率在0.8以上;第(2)题稍难,一般还是属于常规题型,得分率在0.6与0.7之间,第(3)题较难,能力要求较高,但得分率也大多在0.3与0.4之间。近十年来,最后小题的得分率在0.3以下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各方关注。控制压轴题的难度已成为各届命题组的共识,“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略翘”已成为上海数学试卷设计的一大特色,以往上海卷的压轴题大多不偏不怪,得分率稳定在0.5与0.6之间,即考生的平均得分在7分或8分。由此可见,压轴题也并不可怕。
决不靠猜题和押题
压轴题一般都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很多年来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作为主要方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有关知识。如果以为这是构造压轴题的唯一方式那就错了。方程与图形的综合的几何问题也是常见的综合方式,如去年中考的第25(3)题,就是根据已知的几何条件列出代数方程而得解的,这类问题在外省市近年的中考试卷中也不乏其例。动态几何问题中有一种新题型,如北京市去年的压轴题,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探究图形中某些不变的因素,它把操作、观察、探求、计算和证明融合在一起。在这类动态几何问题中,锐角三角比作为几何计算的一种工具,它的重要作用有可能在压轴题中初露头角。总之,压轴题有多种综合的方式,不要老是盯着某种方式,应对压轴题,决不能靠猜题、押题。
分析结构理清关系
解压轴题,要注意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去年第25题的(1)、(2)、(3)三个小题是平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又如2007年第25题,(1)、(2)两个小题是“递进关系”,(1)的结论由大题的已知条件证得,除已知外,(1)的结论又是解(2)所必要的条件之一。但(3)与(1)、(2)却是“平列关系”,(1)中,动点P在射线AN上,而(3)根据已知,动点P在射线AN上。它除了可能在射线AN上,还可能在AN的反向延长线上,或与点A重合。因此需要“分类讨论”。如果将(1)、(2)的结论作为条件解(3),将会使你坠入“陷阱”,不能自拔。
应对策略必须抓牢
学生害怕“压轴题”,恐怕与“题海战术”有关。中考前,盲目地多做难题是有害的。从外省市中考卷或从前几年各区模拟考卷中选题时,特别要留意它是否超出今年中考的考查范围。有关部门已明确,拓展II的教学内容不属于今年中考的范围,如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用‘两根式’和‘顶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应用”等,几何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等,因此这些内容不可能作为构造压轴题的“作料”。为了应对中考压轴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为学生精选一二十道,但不必强求一律,对有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做其中的第(1)题或第(2)题。盲目追“新”求“难”,忽视基础,用大量的复习时间去应付只占整卷10%的压轴题,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事实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轴题的失分,并不是没有解题思路,而是错在非常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上,或是输在“审题”上,因此在最后总复习阶段,还是应当把功夫花在夯实基础、总结归纳上,老师要帮助学生打通思路,掌握方法,指导他们灵活运用知识。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把压轴题分解为若干个“小综合题”,并进行剪裁与组合,或把外省市的某些较难的“填空题”,升格为“简答题”,把“熟题”变式为“陌生题”,让学生练习,花的时间虽不多,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综合题的解题能力不能靠一时一日的“拔苗助长”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训练。在总复习阶段,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放弃一些难题和大题,多做一些中档的变式题和小题,反而能使他们得益。
不要太受区考影响
说实在,现在流行的“压轴题”真是难为我们的学生了。从今年各区的统考试卷看,有的压轴题的综合度太大,以致命题者自己在“参*”中表达解题过程都要用去A4纸一页还多。为了应付中考压轴题,有的题拔高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要求,如有道题,(2)、(3)两题都要分好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中考中也只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中有所渗透和体现而已,希望命题者手下留情,不要再打“擦边球”,搞“深挖洞”了。更希望今年中考数学卷能够控制住最后两题的难度,不要再“双压轴”了。
对一些在区统考时,“压轴题”面前打了“败仗”的同学,我劝你们振奋起精神来,不要因为这次统考,压轴题不会做或得分过低而垂头丧气,提高信心和勇气是第一位的。你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加重视基础,努力做到把会做的题,做对做好,以此尽力挽回压轴题的失分,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的,预祝你中考成功!
临近中考了,无边的习题与压力毫不留情地奔涌而来。转瞬间,对一位初中生来说,已从一个懵懂的小孩成长为一个要独立面对人生第一次大考的翩翩少年。根据我多年来教毕业班的观察与分析,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对考好中考数学题应有帮助。
一、 良好的心态
中考在即,毕业班要比平时更多一份紧张和忙碌。但紧张和忙碌多半是一种感觉。只要你稳住心,安排好时间,让忙碌变得有序,紧张的情绪自然就消失了。否则将是疲于奔命,失去学习信心。所以,即将中考的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接踵而至的模拟考试成绩影响自己的情绪,每一种考试都有其目的、要求和难度,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二、 添加必要的营养
初三学生,要努力更要脑力。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特·约瑟夫曾说:“人的大脑就像结构精密的机器,而营养就是维持机器运转的动力剂。如果不注意机器保养,只是一味的加大油门,开足马力,拼命运转,必然会导致磨损过度,运转不灵,最后出现故障。”可见,添加营养增强脑力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建议家长这阶段重视对孩子进行DHA、EPA等大脑必需脂肪酸的补充,从而保证学习效率。
三、 调整学习方法
从现在到中考之前这段时间,仍然要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跟着老师走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把孩子从学校拉回来,在外边找家教进行单独辅导,以求高分。但这样做不一定有利。这阶段,学校和老师都会联系到各学科的信息题,在学校,会得到老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发现漏洞及时弥补,及时掌握考试重点,发现易错点。
2、跳出题海战 考前这个阶段,尽量避免整天被试卷牵着鼻子走,弄得自己筋疲力尽。这期间,应把握住《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认真学习考试范围与要求,不做超范围的题。近几年的数学考试题都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容易题、较难题和难题三部分,分值之比约为7:2:1。要想数学考高分,必须做到容易题、较难题不丢分,难题争取得到分。
3、回归课本 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此时应该回到教材。把自己没有掌握的定义、公理、定理和数学公式重新理解和掌握,并适当再做一做教材后边的习题。中考命题,立足于教材,考题材料和背景大多源于教材,所以熟练掌握教材是考生必须做到的。
4、必要的训练 我所说的训练,不是大量的做题,那样又钻进了题海。必要的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考试、大练习等方式来检验自己。主要包括:① 检验自己的审题和解题。有很多学生不重视审题,匆匆一看就急于下笔,连题的条件与要求都没吃透,何谈能做对题目呢?通过练习,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准确把握题中的关键字词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准确解题的目的。② 检验自己的得分能力。在平时的考试中,常常听到学生说“这道题我会做,由于马虎,没得分”。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还不能够准确的运用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出现平面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也就是丢步骤。因此,在这期间应练习解答题过程的书写,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提高自己的得分能力。③ 练习答题速度。近几年的试题量大、对部分学生来说时间较紧。这类学生应在这阶段训练答题速度。而提高速度有效的办法就是答题要准。所以,学生最好选一些基础题,分成几组,练习自己的准确率。准确率上来了,速度自然就快了,就能得高分。④ 适当攻克几道难题。数学考试题最后一道大题,往往是学生的负担,都认为很难。建议学生在考试之前把近几年我们省、市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做一做,看一看,从中分析命题的规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及应用到的知识,从中吸取营养,增加自己解决难题的信心。
四、 下定决心,实现目标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困难,可是当你下定决心以后,他们就变得非常简单。实践表明,目标对人的活动有定向、激励、保持等动力作用。只要你定的目标合理,是很容易激发你的动力的,也就是说,你一定能实现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数学需要通过复习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有的同学简单地把复习理解为做大量的题目,也有的同学认为复习就是记忆、背诵课本中的有关概念、定理、公式等。可见,许多同学对复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复习方法上没有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搞题海战术的方式、方法固然是不对的,但离开解题来学习数学同样也是错误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待题目的态度和处理解题的方式上。
1、首先是精选题目,做到少而精。
只有解决质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
2、其次是分析题目。
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相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程度和数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许多三角方面的题目都是把角、函数名、结构形式统一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选择怎样的三角公式也是成败的关键。
3、最后,题目总结。
解题不是目的,我们是通过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的,以便改进和提高。因此,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
①在知识方面,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
②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
③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比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就有很明显的三个步骤)。
④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我们反对老师把现成的题目类型给学生,让学生拿着题目套类型,但我们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题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