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8
河北省博野县博野镇第二中学 徐会芬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依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象棋,起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局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是如此。
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局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堂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即是教师实施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点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史实,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提供方法或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该把学生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无疑是历史教学的“纲”是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课堂中也不能定真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智慧。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由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地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18
河北省博野县博野镇第二中学 徐会芬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依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象棋,起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局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是如此。
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局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堂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即是教师实施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点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史实,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提供方法或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该把学生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无疑是历史教学的“纲”是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课堂中也不能定真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智慧。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由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地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