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4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4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
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主义了。
“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
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不得入内”的牌子。
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
扩展资料
鲁迅《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却奉行“不抵抗”*,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
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
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精华作品赏——拿来主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4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
“拿来主义”具有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针对国民*崇洋媚外和针对*文艺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投降*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作为一篇杂文,它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第二,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鲁迅写杂文,总是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尖锐地提出问题。
第三,含蓄。本文在论及文化上的批判继承问题时,观点态度都是十分明朗的,但涉及文化以外的*社会问题,则有些闪灼其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4
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
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主义了。
“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
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不得入内”的牌子。
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
扩展资料
鲁迅《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却奉行“不抵抗”*,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
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
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来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精华作品赏——拿来主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5
一、拿来主义是——
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释义: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三、作品简介: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的*主义*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三、附原文如下: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4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
“拿来主义”具有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针对国民*崇洋媚外和针对*文艺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投降*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作为一篇杂文,它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第二,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鲁迅写杂文,总是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尖锐地提出问题。
第三,含蓄。本文在论及文化上的批判继承问题时,观点态度都是十分明朗的,但涉及文化以外的*社会问题,则有些闪灼其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5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他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指的是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模仿或者排斥,而应该理性思考,积极吸收借鉴,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有所取舍和改造。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于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而西方现代文明则具有先进性和进步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在面对这两种文化时,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拿来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模仿西方文化,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的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并进行融合改造。这一观点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与交流的理性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拿来主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并不陌生。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多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他们通过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特色的学说和思想体系。这种传统使得鲁迅的“拿来主义”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承的规律。
鲁迅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表达了对于“拿来主义”的看法和态度。他尤为强调要坚持中国人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或者完全抛弃传统。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拿来主义”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现代文明时,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其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加快自身现代化进程。但与此也需要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不能一味模仿,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创造力。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态度和立场。这一观点强调要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排斥,而是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并进行融合改造。这种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6
如1楼,就是直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照搬照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5
一、拿来主义是——
指自己主观意愿的,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这个拿是有选择性的拿。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释义: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三、作品简介: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的*主义*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三、附原文如下: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5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他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指的是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模仿或者排斥,而应该理性思考,积极吸收借鉴,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有所取舍和改造。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于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而西方现代文明则具有先进性和进步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在面对这两种文化时,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拿来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模仿西方文化,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的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并进行融合改造。这一观点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与交流的理性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拿来主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并不陌生。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多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他们通过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特色的学说和思想体系。这种传统使得鲁迅的“拿来主义”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承的规律。
鲁迅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表达了对于“拿来主义”的看法和态度。他尤为强调要坚持中国人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或者完全抛弃传统。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拿来主义”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现代文明时,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其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加快自身现代化进程。但与此也需要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不能一味模仿,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创造力。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态度和立场。这一观点强调要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排斥,而是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并进行融合改造。这种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6
如1楼,就是直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