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18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有“贸然”而无“冒然”。
要说把“贸然”误写为“冒然”这个事,还实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毕竟把“冒然”规范成“贸然”是才不很久远的事。从前(包括前不久),“冒然”见诸书报文章实不罕见。
宋 苏舜钦《应制科上省2叶道卿书》:“某辄欲以空乏鄙陋之资,冒然自进……虞为识者所不与。”
明 张居正《请别遣大臣以重大礼疏》:“﹝臣﹞不拘常礼,而冒然以承之。”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假如昨日没个商量,人家就这么冒然的到门口儿,说安某人 送弹弓儿来了……你见人家不见?”
浩然《艳阳天》第一三○章:“她急着想把这件事儿告诉男人,又不敢冒然地跑到地里去。”
周汝昌先生著作《红楼梦的真故事》:“不住打量甄、贾二人,竟不敢冒然相认”。
且不说,1926年12月31日广州《*日报》副刊:“现代青年......非不得已不敢冒然行事”;
200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刊登李英锋署名文章《对收养“地震孤儿”的四点建议》:“如果我们冒然把孤儿推向社会收养”;
今年2月5日《瞭望新闻周刊》云杉、陈泽伟署名文章中也有:“因此如果*冒然大量推广食用转基因食品”,“冒然”一词屡见不鲜。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冒”和“贸”的本字说起。
“冒”和“贸”既非“通”也非“假”,是两个不同的字。“贸”,金文从贝,卯声。《说文》:“贸,易财也。”《尔雅》:“贸,市也。”“贸”本意指交换财物,交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传:“买也。”后来“贸”借作“眊”,表示目不明状。“眊”,读mào,从目,毛声,本义:眼睛失神,看不清楚。《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郑玄注,“贸贸,目不明貌。”后遂用“贸然”形容蒙昧不明,冒失、轻率的样子。因为“贸贸”还有一个义项为“纷乱貌”。韩愈《琴操·猗兰操》:“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钱仲联《集释》引方成珪 曰:“ 徐锴《繁传》:“贸,犹乱也,交互之易。”郑祐《送友还乡》诗有句“萧萧风前柳,贸贸霜下草”亦是。这就是“贸然”的来历。
冒,金文从目,上像帽形,会头上戴帽子之意。《说文·冃部》:“冒,冡(蒙)而前也。从冃从目。” 冃,音mào,《说文》:小儿头衣也。《徐曰》:今作冒。《玉篇》:或作帽。总之,冒的本义即为“帽子”。(《新唐书》:“白纱冒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因帽子戴在头上,后引申出“覆盖”、“顶着”、“冒充”、“向上冲”等意,由此又引申出“不顾客观情况,轻率行事”之义的“冒失”“冒昧”“冒然”等(《资治通鉴》:“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而表示“帽子”之意的“冒”,另加义符“巾”专为“帽”。
细比较“贸然”与“冒然”还是略有别。“冒然”侧重于“冲撞”“冒昧”;“贸然”偏向表达“蒙昧不明”。近来,根据汉字规范需要规定,建议使用“贸然”,不用“冒然”。所以我们应当按照国家要求作就对了。同时,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一些词语的语源和理据,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操,无疑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18
冒然一般用于带礼节性质的用语,贸然就是做事情轻率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18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有“贸然”而无“冒然”。
要说把“贸然”误写为“冒然”这个事,还实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毕竟把“冒然”规范成“贸然”是才不很久远的事。从前(包括前不久),“冒然”见诸书报文章实不罕见。
宋 苏舜钦《应制科上省2叶道卿书》:“某辄欲以空乏鄙陋之资,冒然自进……虞为识者所不与。”
明 张居正《请别遣大臣以重大礼疏》:“﹝臣﹞不拘常礼,而冒然以承之。”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假如昨日没个商量,人家就这么冒然的到门口儿,说安某人 送弹弓儿来了……你见人家不见?”
浩然《艳阳天》第一三○章:“她急着想把这件事儿告诉男人,又不敢冒然地跑到地里去。”
周汝昌先生著作《红楼梦的真故事》:“不住打量甄、贾二人,竟不敢冒然相认”。
且不说,1926年12月31日广州《*日报》副刊:“现代青年......非不得已不敢冒然行事”;
200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刊登李英锋署名文章《对收养“地震孤儿”的四点建议》:“如果我们冒然把孤儿推向社会收养”;
今年2月5日《瞭望新闻周刊》云杉、陈泽伟署名文章中也有:“因此如果*冒然大量推广食用转基因食品”,“冒然”一词屡见不鲜。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冒”和“贸”的本字说起。
“冒”和“贸”既非“通”也非“假”,是两个不同的字。“贸”,金文从贝,卯声。《说文》:“贸,易财也。”《尔雅》:“贸,市也。”“贸”本意指交换财物,交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传:“买也。”后来“贸”借作“眊”,表示目不明状。“眊”,读mào,从目,毛声,本义:眼睛失神,看不清楚。《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郑玄注,“贸贸,目不明貌。”后遂用“贸然”形容蒙昧不明,冒失、轻率的样子。因为“贸贸”还有一个义项为“纷乱貌”。韩愈《琴操·猗兰操》:“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钱仲联《集释》引方成珪 曰:“ 徐锴《繁传》:“贸,犹乱也,交互之易。”郑祐《送友还乡》诗有句“萧萧风前柳,贸贸霜下草”亦是。这就是“贸然”的来历。
冒,金文从目,上像帽形,会头上戴帽子之意。《说文·冃部》:“冒,冡(蒙)而前也。从冃从目。” 冃,音mào,《说文》:小儿头衣也。《徐曰》:今作冒。《玉篇》:或作帽。总之,冒的本义即为“帽子”。(《新唐书》:“白纱冒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因帽子戴在头上,后引申出“覆盖”、“顶着”、“冒充”、“向上冲”等意,由此又引申出“不顾客观情况,轻率行事”之义的“冒失”“冒昧”“冒然”等(《资治通鉴》:“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而表示“帽子”之意的“冒”,另加义符“巾”专为“帽”。
细比较“贸然”与“冒然”还是略有别。“冒然”侧重于“冲撞”“冒昧”;“贸然”偏向表达“蒙昧不明”。近来,根据汉字规范需要规定,建议使用“贸然”,不用“冒然”。所以我们应当按照国家要求作就对了。同时,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一些词语的语源和理据,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操,无疑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18
冒然一般用于带礼节性质的用语,贸然就是做事情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