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1:46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文公重耳在未当国君而在外流浪逃亡时,曾经得到楚王的救助。楚王问重耳,今后如何报答。重耳说,如果晋楚交战,晋军一定先“退避三舍”,以作报答。古时以30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后退90里。后来重耳当了晋国国君。有一次楚国带领盟军攻打中原的宋国,晋文公为了称霸中原,当上盟主,便要发兵去救宋国,以便取得中原各诸侯国的保护人的地位。晋军与楚军相遇后,晋文公令军队统帅先轸,退避三舍,以示履行以前的诺言,这样就避免了晋文公忘恩负义的恶名,在*与心理上都得了主动,赢得了诸侯的同情。先礼而后战,士兵也觉得理直气壮,士气大增。其实,后撤90里正好退到城濮,这个地方的地形对晋军作战是很有利的。晋军与楚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大胜。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城濮之战,是先礼后兵的典型战例。
赵匡胤对李煜
五代十国时期之末,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北方政权,做了皇帝。他精明治军治国,已有力量消灭南方的后唐,统一中国。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罕见的文学天才,赵匡胤对李煜决定采取先礼后兵的战略,他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者到李煜那里,向李煜陈述形势,统一中国的必然趋势,表达对李煜的才华的肯定和优待他的诚意,劝李煜献出国土,不动刀兵。赵匡胤在京城为李煜专门准备了一大套豪华住宅,准备在和平统一中国后,让李煜居住,并准备给李煜封王。但是李煜本人不善*和军事,优柔寡断。每次赵匡胤来使,他都想同意。但又有臣下说祖宗社稷不能拱手送人,应该强兵拒敌。然而又没有一个将领能领兵。
就在这样的犹豫不决中,赵匡胤耐心地等待了李煜10多年,直到把中国的其他地方完全统一之后,最后才不得已派兵攻打江南。然而在出兵的同时,赵匡胤还派出一位大臣去通知李煜,晓明大局,告诉他现在献国为时未晚。李煜仍然犹豫不决。于是宋兵打进南唐,攻入南唐都城。此时,赵匡胤仍派将军前往南唐王府保护李煜,让其尽带宫中钱财珠宝,移居宋都。
这个先礼后兵的故事,在中国宣传得很少。只有研究五代十国史的专家熟悉。可以说,赵匡胤对李煜的先礼后兵。是前无古人的,拟当传为美谈。
周恩来礼披于外而力蕴于中
1963年4月24日,周恩来在与埃及*执行委员会*阿里·萨布里的谈话中讲到中国人办外事的一些原则,鲜明地体现了周恩来“礼披于外而力蕴于中”的外交风格,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中国人所特有的礼让精神。这些思想主要可归纳为四点:
(一)“要等待,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强加于人反而容易坏事,最好的办法是等待对方自己觉悟。”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周恩来历来强调“*不是从外输入”的理论,指出,中国*不从外输入的,中国也不对外输出*,各国的*只有在各国人民自己认为需要时才能发生,*的胜利只能依靠各国*者自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二)“绝不开第一*。人家可以先对我不好,我们决不先对人家不好。”早在1952年4月,周恩来就已明确指出:我们总是采取后发制人的方法,你来一手,我也来一手。不怕它先动手,实际上它一先动手就马上陷于被动。
(三)“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对我不好,欺侮我,*得我不得不有所准备,要进行回击,否则就可能会把我们看成为懦弱可欺。”周恩来正是根据这种精神,迫使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退避三舍’,这就是说,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退,为的是给对方以考虑的时间。这时候,将发生两种可能: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慎重;另一种有人可能视我可欺,*我到墙角,我只好还击。”例如抗美援朝。周恩来在1950年10月24日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十八次常务委员会上分析了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退避三舍”,最后“只好还击”。他说:“一个月前,就是说美军在仁川登陆以前,我们曾考虑过,美帝打到三八线后是否会停止,而后转为外交的谈判。在敌人占领汉城以后,尼赫鲁曾经对我们说,三外长会议已经说过,不过三八线,如果要过三八线也要提到联合国来决定。但我们得到的情报是,他们要稳住中国,过三八线,过了以后,再搞中国。我们看穿了*,所以在9月30日声明:对美帝侵略朝鲜我们不能置之不理。10月1、2日的消息是美军已过三八线,南朝鲜军队在三八线以北深入很远。我们曾找印度驻华大使指出,以上情况与尼赫鲁所说不同,我们对朝鲜问题不能不管。不久,通过尼赫鲁向我们表示,过了三八线到距鸭绿东40英里时即可停止。当时敌人已进到平壤。目前,敌人又由平壤北进。这显然是对我们第二次欺骗。如此下去,我们如坐视不救,敌人必然继续前进,咄咄*人,直到鸭绿江边,然后再做第二步文章。”“所以我们要理、要管。”
联合国制裁伊拉克
1990年伊拉克武装吞并主权国科威科之后,联合国也是采用了先礼后兵的战略。首先,联合国作出若干决议,敦促伊拉克军队自动撤出科威特。同时,美国国务卿贝克和欧洲、非洲各国元首和外交家,与中东各国元首,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争取不用武力让伊拉克自动撤军。在一切先礼之计用尽而伊拉克仍不撤军的情况下,联合国作出用武力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决定。同时,给伊拉克一个自动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年1月15日。这仍然是先礼后兵的战略。伊拉克到1月15日之前,仍不自动撤军,这样,在全世界的*面前,伊拉克便变得彻底孤立。这时,联合国派多国部队兴正义之师,为维护每个国家的主权而维持世界和平秩序,多国部队便完全达到了得道多助的胜战形势。一场大战,在短短几十天的工夫内,大获全胜,不但把伊拉克军队赶出了科威特,而且伊拉克不得不接受战争赔款。
重庆谈判
*胆略超人,毅然赴重庆谈判。谈判进行了43天,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议纪要》(即双十协定)。此后不久,蒋介石便撕毁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这次*赴重庆进行的谈判,击破了蒋介石企图强加给*党不要和平的罪名。这在*党方面来说,便是一个将计就计的先礼后兵。在蒋介石撕毁协议,发动内战之后,*对*党有利。于是,*党在经过一段防御之后,转入进攻*,从而解放全中国,这也是*党先礼后兵之计的胜利。
后发制人
兵书上都讲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是常见的情形下的妙计。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势下,后发制人则是更主动更有利的。
《苟子·议兵》中,临武君说:“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后发,在于赢得战争正义之名,赢得*,赢得同情,赢得得道多助。郑庄公讨伐其弟共叔段的故事,讲述在前“欲取先予”一计中,同时,也是先礼后兵,后发制人之计。因为要等共叔段篡国和阴谋暴露于天下,郑庄公讨伐共叔段才得人心,才不会被说成郑庄公六亲不认,兄弟自相残杀。
后发,还在于让敌方暴露弱点。如《水浒》记述,在柴进家,洪教头与林冲比武,洪教头把花棒抡得呼呼直响,连叫几声:来!来!来!林冲先退一步,以守为攻,很快看出了洪教头的破绽,把他打翻在地。
*《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了后发制人的许多古代战例:“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官渡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黔驴技穷唐·柳宗元《黔之驴》一文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里的胜利者,贵州的老虎,便是先礼后兵,后发制人的用计者。在任何时候,当你对对手尚缺乏了解时,不宜主动出击。驴过早暴露自己有限的实力,优势和弱点,就造成敌人知我,而我不知敌的被动状态。
先教后诛
对于部下或百姓中犯错误的人,明智的上司均采用先教育,屡教不改而后惩治的计谋。这也是先礼后兵的引伸。
三国时名将马超,备受刘备爱惜,马超因而不讲究君臣礼节,这使关羽、张飞非常气愤,要杀掉马超。刘备制止了他们,决定先礼后兵,先教后诛。一天,刘备召见群臣,秩序井然,关羽,张飞分立刘备两侧,威风凛凛,一动不动。马超进来后,见到这种场面,立即感到刘备的威严,从此检点言行举止。既然马超改了,也就用不着惩治了。这样,既可生威,又可团结人,改造人,不失为明智。先调解后官司在经济合同纠纷或其他纠纷发生后,先采用调解的办法,调解不成再打官司,这是常用的计谋。纠纷是难免的,但动不动就打这官司,有时也搞得得不偿失。所以明智的人,采用先礼后兵之计,争取私下了结纠纷,冤家宜解不宜结,双方权衡下来,稍作让步,化敌为友,比真刀真*干一场,要省力省钱,省去很多麻烦。
在离婚案中,双方自行调解协议离婚,已成为一种可取的办法。在自行调解不成的情况下,由亲友、组织、居民委员会、*出面调解,争取和平解决,双方心理、财产都不至于受大损失。如果来个一方大闹,大打出手,要把对方搞臭,势必引起对方回敬,最后两败俱伤。
巧取豪夺
巧取与豪夺是两个步骤。此成语典出于宋·苏轼《次韵》:“巧偷豪夺古来有”。本来是讲以欺哄的办法骗取,或用蛮横的手段硬夺。用于计谋,巧取豪夺则与先礼后兵有点相似。
巧取是表面有礼,实行骗取;豪夺则是无礼硬抢。如果组合起来,先巧取,不得而后豪夺。如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立在树枝上很得意。狐狸站在树下,赞美乌鸦唱歌的声音真美妙。乌鸦一听吹捧,得意忘形,张嘴唱歌,嘴里夹着的肉就掉了下来,被狐狸捡来吃了。这便是属于文取,有礼貌之骗取。
前述楚王顺手牵羊霸占息国夫人的故事中,楚王先用请夫人敬酒之巧取,先礼后兵。巧取不得,而后设鸿门宴抓捕息国国君,用他的死活来换取息夫人,这便是巧取不成之后的豪夺。交通警执法先敬礼后罚款一个车祸肇事者,或者是违章行车者,例如闯了红灯,在单行线逆行等被交通警示意停车后,心情紧张,心有余悸。按照心理学家的意见,交通警不宜一见面就直接批评和处罚,而应首先立正,向肇事者敬礼,给对方精神以缓解,使对方消除抵触情绪,然后再心平气和地从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按章照罚,一般这样肇事者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再为处罚的事发生争执甚至滋事。这便是现在的交通警普遍先礼后兵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