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0:0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5:15
古代绝大多数女子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应明确表示自己的姓氏,以适应“同姓不婚”的人伦规约。周代贵族妇女在人名称谓中往往是行第序号加上姓氏,以示与其他同胞姊妹的区别。
如:伯姬(姬家长女)、孟姜(姜家长女)、仲隗(隗家二姑娘)、叔詹(詹家三丫头)、季姒(姒家四闺女)、少嬴(嬴家老姑娘)等。
发展到后世,就是王二姐、尤三姐、刘四姐、杨八姐、苏小妹之类姓名格式。
这里的“姬”、“娥”、“娘”等只是对女子的一般性的称呼,并非其人真正的个性化名字,例如历代文艺作品中的虞姬、温姬、赵姬、曹娥、秦娥、窦娥、吴娘、萧娘、徐娘等。
在姓氏和“娘”之间加上行第序数,是上述两种女子姓名格式的融合,如:公孙大娘、孙二娘、扈三娘、黄四娘、赵五娘、辛十四娘等。
这又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其一,称为“某人妻”。
如《后汉书·烈女传》中的“渤海鲍宣妻”、“太原王霸妻”、“广汉姜诗妻”等。汉末《胡笳十八拍》的作者、著名的女诗人蔡琰,字文姬,可以说是有名有字的一位特殊的女性了,但在《汉书·烈女传》的卷首仍称之为“陈留董祀妻”。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有名有姓——刘兰芝,但诗的正题仍为《焦仲卿妻》。
其二,称为“某人妻某氏”。
在丈夫姓名后加上女子娘家的姓氏,例如《焦仲卿妻》的序言写道:“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晋书·烈女传》也是这样:“羊耽妻辛氏”“杜有妻严氏”“王浑妻钟氏”等等。
其三,用夫姓加父姓并称为“某某氏”。
如王二妞嫁给姓孙的,就叫“孙王氏”;刘三姐嫁给姓李的,就叫“李刘氏”。万一碰上相声里说的那种两个姓氏组合为词语谐音不雅或语义滑稽者,如“孙侯(孙猴)氏”“祁马(骑马)氏”“陶王(逃亡)氏”之类,就可省去夫姓而直接称为“侯氏”“马氏”“王氏”了。
其四,儿子成名后,以儿子姓名加上“母某氏”为称谓。例如“陶侃母湛氏”“虞潭母孙氏”“周颀母李氏”等。在封建时代,这叫“母因子贵”。这种对已婚妇女的称谓习俗在当代农村中仍留有痕迹,以夫名称之,如:“满仓媳妇”“保田家里的”等;或以子女名称之,如:“栓柱他娘”、“小翠儿她妈”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5:15
因为她在家排行老三,因此所有的人都称呼她为刘三姐,这也是尊敬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