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8 08:5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7:27
1、青松——作者: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释义: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释义: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 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3、古柏行——作者: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释义:孔明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色如青铜根柢固如盘石。 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 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 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
想昔日小路环绕我的草堂东,先生庙与武侯祠在一个閟宫。 柏树枝干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庙宇深邃漆绘连绵门窗宽空。 古柏独立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 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
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年也难拉动。 它不露花纹彩理使世人震惊,它不辞砍伐又有谁能够采送? 它虽有苦心也难免蝼蚁侵蚀,树叶芳香曾经招来往宿鸾凤。 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重用。
4、小松——作者: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释义: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5、南轩松——作者: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释义: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 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7:28
1、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出自:唐代:李白《南轩松》。
译文: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
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出自:现代陈毅《青松》。
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
3、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出自:唐代太上隐者《山居书事》。
译文: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4、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出自:魏晋刘桢《赠从弟(其二)》。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5、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出自:魏晋左思《咏史》
译文: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7:28
赞美松树得诗句有: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原文如下: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白话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扩展资料:
原文鉴赏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
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遭到的是同样悲惨的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7:29
1、答人
太上隐者 〔唐代〕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译文: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2、山居即事
王维 〔唐代〕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3、院中独坐
虞集 〔元代〕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译文:
以后的岁月要将余生寄托在哪里呢,无时无刻都关注着家乡的青山绿水。
那绕屋而长的松树已是高大茂密,尽把那风声错当成故乡的江涛雨声。
4、画松
景云 〔唐代〕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译文:
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5、小松
杜荀鹤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7:30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翻译: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2、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翻译: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翻译:流走了就不会再来了的是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凋零的是松柏。
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翻译: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
5、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杜甫《古柏行》
翻译:古柏独立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