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1 09: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9 06:40
《鱼我所欲也》注释和翻译如下:
注释:
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梁:桥。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5、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6、蹴尔而与之:意思是踩踏过后再给他。蹴踩踏。
7、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关系,却。
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
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疑问代词,什么。加,增加。
10、则:连词,这里表示转折关系,却。
11、奉:侍奉。
12、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而后悔。表示患得患失。
13、贤者能勿丧耳:不贤的人却不能做到。贤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耳:罢了。
14、则:连词,这里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15、勿丧耳:不丧失罢了、罢了。耳属于助词。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鱼我所欲也》创作背景: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孟子认为生死皆出于人之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他主张人应该追求舍生取义,即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要选择正义和道德,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私利。
孟子的这篇散文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之中,各种思想流派纷呈,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人的本性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他的性善论和舍生取义的观点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创作过程中,孟子受到了当时许多思想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学派的思想。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从自然、回归本性,这与孟子的性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墨家学派的思想也对孟子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这与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在创作过程中,孟子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启发。当时的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不顾道德和伦理,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孟子通过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呼吁人们要注重道德和伦理,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