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送礼和收礼文化的差异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9:3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9:05
1.购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 -地,而送往另-地。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有的中国人很喜欢*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是不大讲究的,-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 -般来说,时间贵在及时或超前,如一张小小的贺年卡一定要提前赠送,否则毫无意义。中国人忌讳别人在刚办完喜事或丧事之后补送礼品,否则会被视为不祥。而在赵左荣的《茶与咖啡》中提到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机是你到达或离开时。美国人除了特定场合外,不提倡送商业礼物(除非是小礼物)。而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小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20:23
送礼和收礼在中外都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相互馈赠礼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中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有来有往。通过对中西方送礼和收礼的分析对比,增强我们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了解。
我们都知道“礼尚往来”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在送礼的时候都有一定目的。中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有来有往。但是由于在文化背景和历史熏陶的不同影响下,中外礼尚往来时的礼仪,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送礼知识,希望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中国人的送礼文化和送礼习俗
1.送礼的起源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崇尚礼仪,几千年来,由于受周公之礼、孔孟之道的影响,中国的送礼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一些实用可行的送礼“守则”。例如“宝刀送英雄,红粉赠佳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
在中国,送礼大概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我们可以从“礼”字的最初内涵去探究送礼的起源。礼,即“礼”,“豊”是它的初字,甲骨文的“豊”字,其下是“壴”,乃是“鼓”之象形,其上为“丰丰”,是“两串玉”的象形白描,两形会意,表示击鼓送玉,与他人或其他民族诚信结交之义。在上古先民看来,乐莫重于鼓,物莫贵于玉,把二者共同奉献,乃是最贵重的礼品;敲鼓奏乐,捧玉奉献,无疑是最高、最衷心的礼仪。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送礼已俨然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
2.送礼的文化形态
中国的送礼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送礼是十分讲究的,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文化的扩展也是慢慢演变的,从最初的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核心,中国送礼文化的形成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实用主义的民族,所以礼物的实用性一般会被排到首位。
谚语中说的“鹅毛”礼物一般不会出现,倒是“食品、烟酒、钞票、金银”等最具有实用主义的礼物最有市场。尤其是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食品是送礼首选。
3.中国人送礼和接受礼物的反应
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自谦,本来花很长时间才买好的礼物,他可能会说“随便买的,也不会买,请笑纳”;花很长时间做好的一桌饭菜,他可能会说“不会做,您就将就着吃吧”。
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也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你是否送礼、或礼物的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你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因此,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而且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你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的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是冲着别人的礼品来的。
二、西方人的送礼文化和送礼习俗
1.西方人对礼物价值的反应
中国人选择礼物时对礼物的价值相当重视。一般来说,中国人通常都认为礼越贵重越好,礼过于简单和廉价不仅可能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相比之下,在其他国家,比如美国,也许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形容他们的送礼习惯是再合适不过,那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在英语文化中,不管送什么,礼物通常都是“物美价廉”,是主人喜欢或需要的,或是很有特色、很有新意的,像中国人一样在生日、乔迁,结婚时直接送钞票或价值昂贵的礼物是非常少的。
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都很受欢迎,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主人会更高兴。去西方人家做客,对方不会在乎你的礼品有多实用,更多的是一种心意的表达。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会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他也许未必在乎你的礼物,只是礼节告诉他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免损害对方的感情。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2.送礼要避免禁忌的原则
送礼是门学问,东西方文化都认为,送礼要尊重受礼人的习俗:西方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个梨也不感到菲薄,这一点也不同于中国人讲究的成双成对。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比如说两瓶酒,两条烟。一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小气之人,二是为了讨个吉利数字。但是,在西方,人们送酒的时候都是只送一瓶。One is quite enough, two are of course welcome but unusual and not expected. 因为他们吃饭的时候要喝客人带来的酒,如果客人拿了两瓶,似乎表明客人是个酒鬼,他恐怕一瓶酒不够喝。再有,白色虽有贞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伤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经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不能送梨,恋人不送伞(谐音“散”),由于“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祥的。还有,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此外,各国对于物品种类的忌讳也大有不同。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认为这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不要送阿拉伯人酒或人形的礼物,尤其是女人图像的画或艺术品。日本人对装饰着狐獾图案的东西比较反感,他们认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在法国不要送捆扎的花。荷兰人习惯吃生、冷食品,但忌送 食品。
送礼和收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敬意而为之的一种态度或一种行动,因此人与人之间相互馈赠礼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我们并不是想说某一种送礼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文化,而是要说,任何一种送礼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们唯一需要提倡的是探究不同送礼文化形成的原因,对不同的送礼文化给予必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