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1:3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37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朝廷录用人才时,认定的一种写作方式。八股文最初是在北宋年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去掉文章中的诗词歌赋类的内容,要用古代先贤的典籍的内容,这样才能阐述出圣人的道理。也就是说去掉文章中那些花里胡哨的,比较具有文学色彩的抒情的内容,然后用各种大道理来填充。这里有个关键,就是文章内容的取材来源,在北宋时还好,取材范围比较宽广,很多古代典籍都能借鉴,可是发展到后来模式越来越僵化。
从元代开始,八股文就只能写四书五经里头的内容了。到了明清时期,要求越来越多,不断的给八股文套上枷锁。所有阐述的问题都要符合孔子孟子原文的主张,甚至语气都要模仿孔子等人说话的语气,文章每一部分的文字数量有*,而且要求是严格的对偶。发展到最后,文章就是空洞无趣,晦涩难懂,僵硬机械。
对八股文我有以下评价:
正面作用:
八股文在胸骨封建王朝存在了数百年,定然有其合理性。第一,这样的文章形式方便了朝廷选拔人才。全天下那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让他们天马行空的写,那到底如何规定谁好谁坏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才能在录用人才时尽量达到公平。第二,越来越严格近乎苛刻的写作要求也对考生对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理解程度有所考验,很多题目要求考生熟背四书五经只是入门,还要有很强的写作水平才能行。第三,八股文只能取材于儒家经典十分有利于对民众思想的控制,这样就能制造出最有利于朝廷的官僚团队,也能防止发生民变。
负面作用:
八股文发展到明清时期,弊端越来越明显。第一,八股文的*过于僵化,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解了先贤的思想,又因为文章内容都是取自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所以很多人都是直接套用,敷衍了事,造成八股文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第二,文章流于形式,考生变成了只知道答题,背书的工具,也就是书呆子,毕竟现实和书本的差距还是有点大的,所以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以至于朝廷录取的都是些废物。第三,由于文章格式的僵化,很多时候考官也很难分辨出哪一个作品更为优秀,因为都是四书五经里头那一套,都是大道理一堆,如何说谁更优秀?所以这种现象也滋生了很多买官卖官,贪污*的现象出现。
总之,八股文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而是历代朝廷使得录取人才的模式过度僵化,不断在八股文身上施加诸多*,而不知改革创新,才*了人民的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37
因为科举八股文制度,让很多文人将毕生精力都花费到四书五经之中,形成了严重的桎梏。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38
八股取士规定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有很多的*,文人如果想通过八股取士,必须舍弃很多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就真的没有自己的思想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38
因为八股文固定了人们的思想,使一些科考学生不能写上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