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教育哲学的异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3: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5:34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包括林则徐组织人力翻译慕瑞的《地理大全》部分章节而编成的《四洲志》、林则徐将资料交付魏源编成的五十卷巨著《海国图志》,以及徐继舍的《该环志略》、江文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杨炳的《海录》(1842年)、肖会裕的《英吉利记》(1842年)、梁廷扔的《合众国说》(1844年)等。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时期,由于对*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尽管如此,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客观上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
但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学习心理使中国的每一步学习都事倍功半,成效大打折扣.学习中的'一边倒'现象和盲目照搬现象使中国的西学东渐走了许多弯路,学习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也是造成西学东渐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5:35
《教育哲学导论》学习心得之二
----“第二章 教育哲学简史”的读后感
X
石中英所著的《教育哲学导论》,第二章是“教育哲学哲学史”。
通常,哲学科学的理论著作中,都会把本领域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历程,作为出论述。同时也会对各种哲学思想与哲学理论,作出相应的综合概括和分析评价。我想,这既体现了理论研究与论述的完整性,也便于学习者在较为全面的学术背景下理解和掌握该论著的学术内容。石中英著的《教育哲学导论》中“第二章 教育哲学哲学史”,也是同样的意义。
书中在关于我国教育哲学发展历程的内容中提到,我国古代的儒家学术名著《中庸》,在论述什么是“教”的内容中,已经提出了具体哲学意味的论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外国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已经被引入到中国,这一时期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进行教育哲学的研究,并诞生了我国的教育哲学论著。开放改革之初,教育部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了重新开设“教育哲学”学科。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些学者也重新开展了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并逐步形成了我国教育哲学领域丰富的理论成果。
我的体会是:
1、教育哲学与教育,可以称得上是“同步产生,同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教育实践的背后,总是有教育哲学的思想指引。即使是古代未形 成教育哲学的理论,但具有教育哲学意味的论述实质上已经对教育实践产生着影响和引导作用。
在开放改革后,是我国一系列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也是教育哲学重新地进入了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并逐步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阶段。这种同步性并非是偶然的,而是体现出其它方面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与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发展,其内在必然的逻辑关连性。
由此可见,教育哲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教育实践固然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与支持,教育实践同样也不能摆脱教育哲学的指导与支持。教师,作教育实践者,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武装和指导,也需要教育哲学的指导和帮助。
2、我国教育部,作我国教育*领域的规划部门和决策部门,把教育哲学列入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这一决策必然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从相信教育决策的科学性角度出发,或是从理解与服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要认识到,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是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