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19: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8 20:53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封神行动,有许多原因,其中,与元始天尊赐下三宝关系密切。这三宝分别是四不相,杏黄旗,打神鞭。
姜子牙原本有一匹千里良驹为坐骑,可是当九龙岛四圣来到阵前时,他们各个都骑着仙家灵兽,那上古神兽气息一放,西岐大军百千战马齐齐下跪。就连大元帅姜子牙也被摔了个狗趴。
姜子牙又气又恼。
得到四不相后,姜子牙再没有出现过那种丢脸的事情,并且四不相遁速极快,好几次帮助姜子牙避开后方追击。
不过,与截教金仙强者的坐骑相比,四不相也未必见得有多少出色。像在余元与姜子牙的追击战中,人家的坐骑五云驼就轻松赶上了四不相,余元甩手一道金光锉就将姜子牙轻松杀死。
估计元始天尊的坐骑有许多,四不相只是其中不大出色的一只,否则也不至于赐给姜子牙这个没出息的徒弟。
元始天尊送出的杏黄旗倒是一件防御至宝,它与瑶池王母的聚仙旗,接引道人的青莲旗,老子的火焰旗并称为四大圣旗,就算是番天印劈面打来,也破不开杏黄旗的强大防御力。
至于打神鞭,这件法宝颇为古怪。
在整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一共十八处使用打神鞭,击中敌人法宝一次,击中敌人身体十三次,失手一共四次。
打神鞭击中的法宝是闻太师的雌雄金鞭,书中有交代,那金鞭本是两条蛟龙所化,能阴阳互补,颇为强大。闻太师倚仗雌雄金鞭,曾以一人之力迎战西岐诸多武将。大败姜子牙、金吒、木吒、哪吒,杨戬,可是当打神鞭被雌雄金鞭击中时,打神鞭完好无损,雌雄金鞭却碎了一根,可见打神鞭之强大,远在雌雄金鞭之上。
只不过,打神鞭的命中率虽然较高,其威力却不算强。在封神原著中,阐教十二金仙大都拥有强力法宝,比如慈航道人的玉净瓶,太乙真人的九龙神火罩,广成子的番天印,赤精子的阴阳镜,对金仙都拥有一击必杀之力。
可是,姜子牙一共对敌方仙人十七次出手,不但有四处未击中目标,被直接打死的仅仅只有两人。
第一处是在原著第三十九回,姜子牙与九龙岛四圣对阵,混战之时,姜子牙突然祭出打神鞭,将九龙岛四圣中高有乾打得脑浆迸裂。
另外是第五十一回,姜子牙与菡芝仙对战,打神鞭正击中菡芝仙顶门,此女也被一击秒杀。然而,在另外的十一次出手中,打神鞭击中了多位仙人,但仅仅是让对方受伤。
比如说闻太师被打神鞭正面击中,被打落下墨麒麟,闻太师不但没有脑浆迸裂,还立刻施展土遁之术,逃离战场 。当天晚上,还指挥大军迎击西岐人偷袭,可见打神鞭并未给闻太师造成任何有效伤势。
吕岳也曾几度被打神鞭击中,第一次吕岳被打得落下坐骑,他与闻太师一样施展遁术离开。第二次吕岳被打神鞭击中后背,被打得喷出三昧真火,却依然只是过了一晚就伤势尽复。
姜子牙还用打神鞭打过殷洪,殷洪当时穿了*赤精子的紫绶仙衣,于是被击中时竟浑然不知。殷洪不过是修行十数年的末流炼气士,紫绶仙衣也只是十二金仙的标配法衣,打神鞭竟然就丝毫不能破防,可见打神鞭威力并不算大。
综合来看,打神鞭命中率较高,但伤害有限,如果击中仙人要害比如顶门,则有很大机率将对手杀死,若只是打中其他部位,所造成的伤害则比较有限。至于对大罗金仙,几乎不能造成伤害,像三霄娘娘被姜子牙偷袭,打落坐骑,瞬息就再次跨上坐骑,就算是被击中要害,也不过是口喷三昧真火,连药也不用吃。
至于打神鞭失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子牙用打神鞭打马元,却被马元轻松接住。准提道人登场时,曾说过马元封神榜上无名,原著中也用旁白解释道,打神鞭只打得神,打不得仙。也就是说唯有在封神榜上有名字的人,才会被打神鞭击中。
其实,封神榜上本有马元的名字,理由很简单,马元是受申公豹邀请而来,原著中曾提到申公豹对姜子牙极度不满,将会邀请三十六路人马讨伐西岐,在《勘破封神》系列中曾经提到,申公豹与姜子牙其实是元始天尊的两枚棋子,不过一在暗一在明,但凡被申公豹邀请而来的,几乎无一不是封神榜上人。马元为什么就会是例外呢?
另外,在马元逞凶之时,元始天尊特命文殊下凡,文殊告诉姜子牙,贫道闻马元来伐,恐误你三月十五日拜将,故此来收马元。也就是说,是元始天尊安排文殊来收服马元。
可是正当文殊准备出手之时,西方教副教主准提道人忽然跳出,将马元带走。还提出封神榜上无名姓,文殊杀不得马元。
那时候的西方教虽有两位圣人坐镇,然门人寥落,强者极少。趁着东方仙界大乱,西方教想要在东方收编一些门人,准提道人带走马元,就是西方教第一次试探。换言之,打神鞭之所以不能打中马元,不是因为马元强大,而是因为马元背后藏着准提道人。是准提道人这位圣人级强者,偷偷出手,破了打神鞭神力,使得它无法击中马元。
由此一来,准提道人就有了带走马元的理由。
其他几次打神鞭失灵,情况类似。都是西方教暗中截胡,将截教仙人收为弟子。准提道人这等行径,原本让元始天尊非常不满,然而,通天教主布下诛仙阵万仙阵,元始天尊独立难破,他必须要借助西方教两位圣人之助,方才能压制小师弟通天。因此,元始天尊不得不将个人怨气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