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0:5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0:26
【成语】:见利思义
--------------------------------------------------------------------------------
【拼音】:jiàn lì sī yì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成语】:见危授命
--------------------------------------------------------------------------------
【拼音】:jiàn wēi shòu mìng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示例】:慨自烽烟告警,~,而尽力王事者,有几人哉!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近义词】:见危致命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最近看了一段文字,一部电影,对于彼此都有些话说,两者本无关,前者让我感触,后者让我感动,而今天在不禁意间将两者硬生生牵连。
见危授命
——就是说在危难中献出自己的生命。
前段时间房东刻了张电影碟给我, "Bodyguards and Assassins",惊然发现是《十月围城》,影片的背景是孙文从日本到香港,与*各省的代表开会商议*事宜,主体讲述的是香港的各界人士为保护孙文免于清廷杀手的埋伏,为保障这场会议的成功进行作出的牺牲。当时的满清作为皇权和外来政权同时被反对,作为殖民地的香港,是近代中国的耻辱之一,却成了*的摇篮,——从这个角度看,直到现在,以致未来,我们都反而要庆幸台湾,香港等各类问题存在的促进性。
1901年,曾任兴中会会长的杨衢云被杀,成为香港第一起*暗杀事件,从此香港阴霾密布,社会各界有勇有识之士并未因此消减了为理想的斗志,陆续地,人物相继牺牲,虽然没有抗日战争时十万青年十万军喊出“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气势,但这一个个小人物鲜血的累积已让中华民族的*沸腾起来。
*是个很新的词汇,源于日本,以前叫作造反,后因日本报刊中写道,“有孙文等*党人……”,孙文闻之,从此以*自称。在那个危乱的年代,仁人志士见危授命,创造了一个*的年代,一场场都*,中国也一次次地改变,同样也因此,一直到前些年,*在中国一直作为褒义词,而非像以前“造反”那样的贬义词,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中性词。
而*又是什么?如孙文所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
面对中国当下之种种现状,我们还需要*么?年代的现状决定当前社会适合的方法,我不否认我是改良派,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我不会是康有为的支持者。
当下的民众,正如亿万人之中渺小的我们,已没有那样的水深火热,也不用动辄掉脑袋,相反地,各地不同速度发展的经济,给了我们很多利益去追,于是有了下一段:
见利思义
——就是说见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仁义道德。
当然,我并不是想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角度来谈,而是想看看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大多情况下利当先的大环境对人们思维观的潜移默化,这潜在影响的众多层面,也是仁者见仁,我想从农民工问题切入,——这就是下段文字和上段强扭牵连的原因。
事源于校内一则被频繁分享的贴,讲的是一段段让人“恶心”的对话,具体题目记不详,其中有一段大意如下,两农民工背着麻袋上了公交,开始对话,一说,“你还爱她么?”一答,“我不能跟她在一起,我四处漂泊,你明白么,我是个浪子。”当然此时叙述者应在公交某一角落,他顿时晕倒,然后再强调全车晕倒。当时看了,感到颇为搞笑,后来反思之,我凭什么笑话别人,假设若是在某电影中,纠缠的感情中,男主人公一对男二语重心长,伤心若绝的说出同样的话,也许有许多人为之感动。但这句话也许从民工口中说出更加朴质,更加真实。
由此我想到的是中国的农民和农民工的地位问题。自从我第一次听到别人用“农民”一词来骂人始,我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祖辈都是农民,父母辈也算是农民,真正而我佩服的从来不是那种所谓的优秀的人,而是那些日不出而作,日落尚未息,不辞劳苦的农民,我不佩格作一个农民,我只想争取个合格的农民精神。
农民的地位低下的现实,因为他们不如城里人富,他们不懂城里人的新鲜玩意;农民工进城,进城人瞧不起因为他们“脏乱差”,说是“素质不够”。某市的民工请求司机开前门下车,被司机大骂不懂城里规矩,民工却说,“身上脏,不想和别人挤。”反想民工若有比城里高的收入,完备的保障体系,谁愿意穿着脏衣服到处跑。社会发展的畸形,现反而是既得利益者在责难那些未得利益者。
这些未得利益者,他们才是值得崇敬的人。对于长一辈的农民,他们的艰苦品质,身边人物实例太多,不用费唇舌,我更想说的是同龄人。我认识的民工,年龄比我小,小时在家辛苦地跟父母要零钱,然后赶紧花掉,十六岁第一次出门非法打工,过年回家,竟五毛钱也舍不得花,他外婆说她看了都心疼;我认识的民工,一纸文书留给父母,为自己的理想出走,几个月里终日方便面;我认识的民工,不顾家庭的反对,去和重症的女友一起,……
艰苦耐劳,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追求理想,对爱情执着,这是质朴的中国农民,须去理解,值得尊敬,这是在我们这个利益年代要思的义之一。
语出:http://bluebillow1985.spaces.live.com/blog/cns!2E4500E671DE6B2A!1197.entry
参考资料:汉典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0:27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总结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0:27
子路问*。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
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尬矣!曰:今之
*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
言,亦可以为*矣!
这里孔子所说的“*”,也可以解释为全人,也可能
说是人世间的全才。
子路问怎样才是全才,孔子说,要求一个全才太难:第
一个是智慧,像臧武仲,这位鲁国的大夫,智慧高,知识渊
博;其次要像孟公绰的清心寡欲,什么都不要,本身非常清
高、廉洁;光是有清廉的德操,智慧的修养,还是不够,还
要有勇,如卞庄子。卞庄刺虎,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
事,当然不止是打老虎的勇敢,主要在有决心、决断,须要
牺牲的时候就敢于牺牲的大勇;就是有了智慧、清廉、勇敢
还不够,还要有冉求之艺,文学艺术的境界,样样才能才能
都会。
这四个人的优点:高度的智慧;道德的涵养,没有私
欲,没有火气,心平气和;品德好的人,往往有点像忘废人
一样,所又要加上勇敢、决断、侠义的精神;这样还不能算
是全才或全人,还要加上文艺境界,与高度的礼教修养,这
样几个条件合拢来,就可以为*了。这该多难!
但要注意,原文“亦”字用在这里的重要意义,孔子说
了如此等等,还是用了一个“亦”可以为尬矣的“亦”字。
由此可知他认为还并没有完全到达理想中“*”的那个程
度。
读到这段书,我们要记住,这一段孔子所提出的,可说
是讲国家大才的标准,也可以说是讲中国文化,讲人格教育
修养的标准。
但是孔子所要求的太高了,然后自己转了一个弯,对子
路说,时代不同了,不一定要把我这个观念拿来作标准。现
在只要做到“见利思义”,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能多考虑
一下义的方面。义就是宜-----看看这个利是浊合理、合
情、合法。
“见危授命”,既然身为负责人,为大家做事,要能做
到临危时,接受任命,为达成任务,宁可牺牲自己。甚至交
朋友也能如此。
还有平时所说出的话,不管经过多少时间的考验,何等
环境的考验,纵然过了很久很久,都能言行一致,说得到的
一定做得到。有了这几点,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是了不起的
人才了,何必要求太高呢!
我们拿“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句话,看现在的社会,
有时候好笑,发表任何政见时,要如何如何,一旦到那个位
置以后,所说的话都不见得兑现了,那里能够得到“久要不
忘平生之言”。看现代可以证历史,看历史可以懂现代,如
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
因此,我们教育子弟,不管什么时代,中国文化的人格
标准,绝对是高的,绝对是对的。我们现代的人格教育,能
够使每一个人,做到像孔子所讲的第二条“见利思义,见危
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很了不起。再进一步,如果
能够做到像孔子所讲的第一条,集智慧、人品、胆识、才艺
于一身的人,那就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