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释一下,什么叫自知之名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8 19:0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01
基本信息
【字词释义】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
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
【成语释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用法】多用于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成语性质】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感*彩】褒义词
【例句】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事我干不了。
【英文翻译】
1.self-knowledge
2. to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oneself; to know one's limitations[2]
成语出处
1.《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楚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2]
翻译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混乱了。大王*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1]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3]
成语示例
1.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
2.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我这个人有点自知之明;幸亏没有接受这任务;不然出的漏子比这个还大。
成语辨析
1.明;不能写作“鸣”。
2.明;不能读作“mín”。
古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翻译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而小人则遵循异端。
字词解释
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认识。
怨: 埋怨。
知命: 懂得命运。
穷: 走投无路。
无志: 没有志气。
迂: 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失:过失,过错。
反:反而,反倒。
岂:难道。
道:遵循。
怪 :异端。
观点
荀子在文中的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2]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人贵有自知之明
(1)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其中既有迷人之处,又有遗憾之处。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热情、是勤快、是深沉。当这些“自我”能真实地表露出来时,其魅力一定最动人。牵强自己,一味要求自己与令我们羡慕的人看齐,常常会丧失美好的东西,而流于尴尬与痛苦。
子贡的自知是明智,子贡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及颜回闻一知十,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哲人说:“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欺骗。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钱财请客。监察御史的夫人劝他说:你并不擅长文笔,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再也不肯出钱请客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自己就认为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即目中无人。在这方面古人有经典论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2)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这在现实中是不乏其例的。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4]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01
用来讽刺的寓意。这是告诫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追问但那个人没自以为是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02
自知之明——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老子》,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评估的意思,或自律。标签化带有褒义色彩。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得知道自己姓什么,知道自己哪壶不开,知道自己半斤八两,知道自己有多大能水,知道自己有没有金刚钻,知道自己是赶哪道牛车的;总之一句话,得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追问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02
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优缺点,价值观等等
简单说就是能准确的了解自己,各方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03
基本信息
【字词释义】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
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
【成语释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用法】多用于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成语性质】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感*彩】褒义词
【例句】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事我干不了。
【英文翻译】
1.self-knowledge
2. to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oneself; to know one's limitations[2]
成语出处
1.《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楚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2]
翻译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混乱了。大王*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1]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3]
成语示例
1.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
2.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我这个人有点自知之明;幸亏没有接受这任务;不然出的漏子比这个还大。
成语辨析
1.明;不能写作“鸣”。
2.明;不能读作“mín”。
古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翻译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而小人则遵循异端。
字词解释
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认识。
怨: 埋怨。
知命: 懂得命运。
穷: 走投无路。
无志: 没有志气。
迂: 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失:过失,过错。
反:反而,反倒。
岂:难道。
道:遵循。
怪 :异端。
观点
荀子在文中的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2]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人贵有自知之明
(1)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其中既有迷人之处,又有遗憾之处。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热情、是勤快、是深沉。当这些“自我”能真实地表露出来时,其魅力一定最动人。牵强自己,一味要求自己与令我们羡慕的人看齐,常常会丧失美好的东西,而流于尴尬与痛苦。
子贡的自知是明智,子贡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及颜回闻一知十,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哲人说:“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欺骗。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钱财请客。监察御史的夫人劝他说:你并不擅长文笔,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再也不肯出钱请客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自己就认为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即目中无人。在这方面古人有经典论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2)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这在现实中是不乏其例的。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