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1: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0:56
元音
又称母音。普通话里如 a、i、u等都是元音。早期人们已经知道元音是在口腔中无阻碍的音,而辅音则不同。后来用 X光透视方法,观察到了发元音时口腔中各部位器官的活动状况。有了声学分析,又知道元音音色的不同都是由于声腔*鸣值的不同而造成的。至于元音是怎样发生的,声带的动作怎样,也都有了分析的仪器。所以现在关于元音的知识已大为丰富。
元音的产生,简单说来是由闭着的声带被呼出的气流所冲击,作有周期性的颤动,经过口腔的调节有了共鸣而形成的。元音音色的不同,由口腔各部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唇的圆、展,以及下颌的起落来决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因此以前描写元音音色,主要是凭“舌高点”,也就是舌尖、舌面或舌根与上腭距离的大小来决定,而把唇的圆、展定为次要因素。近来根据实验,把元音的生理参数分得更多,如:①舌的高低度,②舌的前后度,③舌的拱度(凹凸度),④喉的咽宽度,⑤喉头抬高度,⑥唇的垂直高度(开口度),⑦唇的宽度(展唇度),⑧唇的前撮度(圆唇度),⑨软腭下垂度(鼻化程度),⑩声带闭合度(气声程度)等。
元音舌位图
语音学家作出三边形或者四边形的图,把一种语言的元音前后高低(主要是参考舌位)位置标在图上,指出各元音的特点,据此可以帮助学话人自行练习发音,也便于教学。著称于世的,有英国语音学家D.琼斯的标准元音图。这个图只包括8个元音,图中1~5是不圆唇元音,6~8 是圆唇元音。后经语言学家们修订,把更多的元音位置标在一个图里。图中各条直线的左边是不圆唇音,右边是圆唇音。根据元音的声学参量也可作出类似舌位图的元音声位图。
元音的分类
元音按舌的升降,可以分为高、次高、次低、低4个等级,如i、e、ε、a和u、o、婖、ɑ,依次由高到低。舌位越高,口腔越闭,越低就越开。另外,按舌位的前后又可分为前、央、后三个位置。如图6 的左边都是前元音,右边是后元音,中间倒三角形内的是央元音。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是央元音 [媅],又称混元音。
一般语言里的元音音位,至少有四五个,多的有十几个。在正常说话中,发这类元音时舌位不滑动的称单元音。有的语言中常有松紧对立或长短对立、起着辨义作用的两套元音,长的多半是紧元音,而短的多半是松元音。还有,发元音时软腭下垂,带有鼻音色彩的称鼻化元音。在北京语音中有些元音带有 r色彩的,称卷舌(或翘舌)元音。
复合元音
在一个音节中有两个以上的元音结合在一起的称为复合元音。汉语中一般是两个到三个元音结合在一音节内。两个元音的称二合元音,如普通话的ai、ao、ia、ua;三个的称三合元音,如普通话的 iao、uai,这些结合在一起的各元音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较强,其余较弱。因此按照这个强元音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前响、后响,或中响的复元音。如ai、ou等为前响,ia、uo等为后响,iao、uai等为中响。一般是在一音节中响元音的舌位比不响的要低些。复合元音中第一个元音如是 i、u、ü的,称为介音。
复合元音的各个元音连在一起发音时,舌位从前一元音转到后一元音是逐渐滑动、而不是跳跃的。而且在普通话中,前响或中响复元音的末一个元音往往读得“不到家”,也就是舌位本来高的偏低一些,本来后的偏央一些。如[ai]→[ae],[ou]→[o悥]。
辅音
又称子音。普通话里如b、p、m、f等都是辅音。发音方法是,由于口腔中有了阻碍,呼出的气流通过这些阻碍而爆发成音或摩擦成音。发音动作的次序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先把发音器官位置摆好的阶段称为成阻,已作势而还未出声的阶段称为持阻,声音发出时称为除阻。辅音的气流一般来自肺部,通过声门、声腔,由阻碍而成声。由于声门的开着或闭着而形成辅音的两种不同声源,声门开着,声带不颤动,成为爆发或摩擦的噪音,称为清辅音,声门闭合,肺部气流冲开使声带颤动,产生乐音,与爆发或摩擦同时(或先期)发出的,称为浊辅音。
辅音由于口腔中发音部位(阻碍部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发音部位也是分析辅音的重要依据。口腔中的阻碍一般由静的器官和动的器官构成,静的多在上部,如上唇、上齿、上腭等,动的多在下部,如下唇、下齿、下颌、舌的各部等。软腭后端的小舌虽居上部,却非常灵活,它能上下移动而开闭咽通道,由此决定是口音还是鼻音。
辅音的分类
辅音的分类多数是既按发音方法又按发音部位。由于世界各种语言的辅音彼此不同,此详彼略,因此要拟订出一套包括世界语言全部辅音的表格是不可能完备的。国际音标表中的辅音已概括了大多数。语音学家在分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时每有修订和补充。
塞音
又称爆发音。发音器官动的某部分向静的某部分靠拢,造成闭塞(成阻),气流从开着的声门流出,打开闭塞,爆发(除阻)而成音。除阻后声门立即关闭、声带颤动而接上元音的是不送气音,除阻后声门仍开着一小段时间,让气流继续流出,然后接上元音的是送气音。前者如普通话的 [p]、[t]、[k],后者如[p‘]、[t‘]、[k‘] 。 擦音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近,形成缝隙,呼出的气流通过时产生噪音,成为摩擦音,如普通话的[f]、[s],英语的[v]、[∫]。
塞擦音
发音动作是先闭塞后摩擦。动静两部分器官在某一点先靠拢如塞音,除阻时阻碍微微放松,让气流通过如擦音。但是它和擦音的区别是成阻时先闭塞然后放松;它和塞音的区别是除阻时不马上放开阻碍而微留缝隙。不送气塞擦音除阻后紧接元音,如普通话的[堭]、[慯]。塞擦音在西方语言中有时作为复辅音处理。送气塞擦音则是除阻后肺部仍有气流冲出,通过阻碍然后接上元音,如普通话的[堭‘]、[慯‘]。
鼻音
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拢,构成如塞音的阻碍,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声带颤动,气流在小舌处分两路,一到鼻腔,构成鼻音,一到口腔中被不同的阻碍部位挡住,造成不同的共鸣音色,如普通话的 [m]、[n],上海话的[嬜]。 边音 口腔中舌尖或舌尖后抵住上齿背、齿龈或硬腭,舌的两边(有时是一边)留出缝隙。软腭上升,声带颤动而发音,气流从齿边流出,然后释放,如普通话的[l]。 有的边音同时带有摩擦,称边擦音,如广东台山话的 [峠]。
颤音和闪音
下唇、舌尖或小舌的动的部分和上唇、龈、腭等的静的部分接触而振颤,使声带音成为颤抖的音。抖动多次的称颤音,接触一次而离开的称闪音。前者如俄语的[p],后者如英语的[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