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1: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2:06
亲王是一级爵位,通常情况下是宗室爵位系统中的顶点。在绝大多数朝代,除了储君——皇太子之外,亲王是宗室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实际上,皇太子并不能算作绝对意义上的爵位,因为他是储君、是半个君!而爵位是臣的专属,君根本不需要爵位。
藩王从来都不是一级爵位,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何谓藩?藩者,封国也!通俗讲,所谓藩王就是指有实打实封地的王。自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开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异姓还是同姓诸侯王都是实封,有实打实的封国。西楚霸王时期及汉初,诸侯王不仅拥有实打实的封地,而且拥有行政权、财政权,甚至兵权!称其为藩王,实至名归,但彼时似乎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经历过“剿灭诸吕”之后,刘姓诸侯王已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高祖庶长房的几个孙子竟然有实力发动武装政变、甚至杀掉了“皇帝”(虽然只是傀儡皇帝,但好歹也是皇帝)!这让刚刚即位的汉文帝如芒在背、寝食难安,刘姓诸侯王对皇权、皇位的威胁也越来越为汉王朝的皇帝们所重视。经过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汉武帝刘彻最终通过《推恩令》将刘姓诸侯王*在了可控范围之内。自此,诸侯王虽然拥有实打实的封国,却只食禄、不临民,手里更加没有兵权!成了“富贵闲人”,之后的历代王朝也大多选择了这种方式——只给封地、不给实权。当然,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特例,但宣德之后一切又恢复到了原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明王朝的藩王们彻底成了“锦衣囚徒”!
魏晋之后,王逐步虚化,彻底沦为了一级爵位。晋之后,王爵又被细分为了亲王、郡王。当然,诸如元王朝之类还存在国王等等,但大多数朝代以亲王、郡王为主。因为大多数朝代的王爵都是实封,有实打实的封地,所以这些“王爷”们有时也被成为藩王。
明王朝特殊的藩王
藩王被固化并成为官方称呼是在明王朝,在此之前,藩王大多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只要你是王、有实打实的封地,那你就是藩王。但明王朝不同,明王朝只有亲王才有资格被称为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开元建国之后,秉承“广建屛藩、以卫京师”的理念,将二十多个儿子封为了亲王并给予了实打实的封地。同时,明太祖还规定,亲王成年后不得居留京师、必须之国就藩,这些就藩各地的亲王也被称为藩王。与此同时,明太祖还规定,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这么多孙子,要么像汉武帝那样,在老爹的封地中划出几块封给他们,要么另外给块地。如果封一个郡王就给一块地,明王朝的亲王子嗣众多,将来把整个明王朝的国土全都封出去恐怕都未必够!可如果从老爹的封地中划出一块,藩王的封地将越来越小,又达不到明太祖“屏藩京师”的战略设想。最终,明太祖下令,郡王虽然有名义上的封地,但只给名义、不裂土,不给实打实的封地。此外,明王朝的亲王可以拥有庄田,郡王同样没有。
不过,在明王朝众多的郡王之中,有一家非常特殊,那就是靖江王!其实,说靖江王是郡王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靖江王的待遇要远高于明王朝众多的郡王,只是比亲王低一点而已。从这个层面而言,靖江王应该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但从爵号来看则与郡王无异。更重要的是,靖江王和亲王一样拥有实打实的封地和庄田!这是明王朝所有郡王都没有的待遇。
明太祖为何要对靖江王另眼相看呢?原因很简单,靖江藩才是老朱家事实上的大宗!明太祖成为大宗之后,总归是要给原大宗一些补偿的。明太祖在分封靖江王时规定,靖江藩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兴隆何许人也?这其实是后来明太祖给取的名字,实际上他叫朱重五!明白了吧?这位朱兴隆是朱重八(明太祖)的亲大哥!至于重一到重四,那是明太祖大爷朱五一家四个儿子的名字。换言之,靖江藩的始祖朱兴隆是明仁祖朱世珍(朱五四)的嫡长子,靖将藩才是老朱家的嫡长房、原本的大宗!这就是明太祖对靖江王另眼相待的原因所在。
说实在的,明太祖对长兄这一房并不那么厚道!按照他自己定下的规矩,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承袭亲王。朱重五是朱五四的嫡长子,既然朱五四成了皇帝、成了明仁祖,朱重五自然是皇子,封亲王理所当然。作为朱重五的嫡孙兼继承人,靖江王朱守谦应该封亲王而不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的靖江王,不是吗?可见,明太祖给靖江王这样的待遇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罢了,谈不上有多优待……
藩王的消亡
清王朝建立之后,鉴于明王朝“裂土封王”失败的教训,没有对“王爷”们进行分封,清王朝所有亲王、郡王,包括铁帽子王和两位摄政王都没有封地,只拥有与爵位相对应的*、经济待遇。自此,王爵与封地完全脱钩,甚至连爵号也与地名完全脱钩了。自清王朝入关之后,亲王、郡王绝大多数都住在北京,也没有了所谓“之国就藩”。
因为没有封地,也就失去了藩原本的意义,清王朝的亲王、郡王也就不再被称为藩王了。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提清初的“三藩之乱”,既然清王朝已经没有藩王之说了,为何又要将平南王、靖南王和平西王称为三藩呢?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清王朝虽然没有裂土封王的制度,但对从明王朝投降过来的几位异姓王清王朝大体还是参照了明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福建、广东、云南为三藩的封地,但清王朝却给予了三藩世代镇守福建、广东、云南的许可。如此一来,三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三藩没有名分的“封地”。而这,正是所谓三藩的由来。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王爵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王爵,但那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在袁世凯死于尿毒症、冯焕章驱逐了紫禁城中的末代皇帝溥仪之后,《清室优待条例》自然终止,王爵自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所谓亲王指的是具体爵位,而所谓藩王则是对拥有实打实封地的王爵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当然,明王朝的藩王除外,那是官方的正式称呼之一,但同样特指有实打实封地的亲王和靖江王。这就是二者的区别,藩王不一定是亲王,有封地的郡王理论上也可以被称为藩王;亲王也不一定是藩王,诸如清王朝那样没有封地的亲王,同样不能称其为藩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2:07
有区别,亲王通常都是皇帝的宗族人员,藩王在夏、商、周通常是外姓。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是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出现了藩王和亲王的封地,当时被称为“方国",各方国首领称"候"众多的侯就称为“诸侯“,在夏、商、周三朝的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和国王是异姓的,他们是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各个部落首领,和国王同宗姓被封有封地的很少。
古代凡是有封地的,无论是异性藩王还是同姓亲王,他们都有自己的割据势力,是这些人把某一个地方打下来后,将土地献给天子,然后再有天子将土地册封给他,他们有了自己的藩属国,是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统治者,可以听宣不听调,导致列国你打我,然后我打你,天子只是一个摆设,根本就指挥不了他们。
到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把集权收回到了*,再到汉朝汉高祖刘邦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但是这个规定只能在你强大的时候管用,汉献帝就违背高祖刘邦定的规章制度封曹操为魏王!而本家皇叔刘备该封王的人,汉献帝也没有权力给刘备封王,刘备的汉中王还是自己给自己封的,在你弱小的时候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强者说了算。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从前朝学到了经验,封王不封权,带兵的王,在需要打仗的时候可以统兵,不需要打仗时交出兵权!
清朝更是学到了以前朝代的不足,削三藩以后,当官都不让你在一个地方当的时间太长,亲王如果为官的只能参于政事,如果是带兵的都想办法削弱你的兵权,没有为官的每年拿着朝廷的俸禄,逍遥自在的生活着!
亲王和藩王的区别就是:亲王是皇帝的宗族人员,藩王大部分是异性人员,无论是亲王还是藩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他们谁有对抗朝廷的实权了,都会造反的,都想自己当皇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2:07
亲王这个称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两汉时期爵位分为王侯两等,并无亲王之说;到了西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一般封皇子皇帝兄弟,而郡王一般是皇太子之子的一个封号。
在清朝王爵体系当中的第1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是封皇子,但是为了笼络蒙古,也有蒙古贵族受封为亲王的,比如晚清的僧格林沁。按照清朝的制度在秦王面前还要加上一个字,才是正式的亲王,比如说玉亲王、成亲王和宫亲王。
郡王,清代封爵的第2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郡王的成分也非常复杂,大多数是宗氏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郡王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封的蒙古王宫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他就是郡王。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皇室子弟都能获得亲王和郡王的称号。
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武力建朝的朝代,尤其在关外时期,他们更加重视武力,清朝历代的皇帝也都重视军队武备,所以亲王郡王爵位就成为用来鼓励大家都立军功的一种办法,并且由此衍生出了一道制度,换句话说将要在清朝获得爵位,前提必须是有军工作为基础,这种潜移默化的规矩,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便更换。
第2类就是依靠祖先留下来的爵位,在清朝的时候如果没有军功立身,爵位制度一般在继承后会依次的递减,最终降到封国将军的爵位,享受一个基本的待遇。
而藩王与郡王是不同概念的一个称号,藩王一般有兵权镇守地方,他可以是宗氏成员,军工功臣或者是地方势力首领,一般得到藩王这一称号的都是战功卓著的臣子,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吴三桂来说,他既是亲王又是藩王,我们上面说到亲王一般分给皇子皇帝兄弟,而吴三桂是一个汉人,怎么会有亲王爵位呢?
其实亲王通常只会在皇族的禁止血脉里传承,但是也有特例,就比如清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他们的实力实在是太过强大,几乎可以*清朝的统治,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没有皇室血脉,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的封号,享受亲王的礼节和待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2:08
有区别,亲王通常都是皇帝的宗族人员,藩王在夏、商、周通常是外姓。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是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出现了藩王和亲王的封地,当时被称为“方国",各方国首领称"候"众多的侯就称为“诸侯“,在夏、商、周三朝的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和国王是异姓的,他们是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各个部落首领,和国王同宗姓被封有封地的很少。
其中同姓王,是指皇室宗族子弟担任的藩王,一般世袭罔替。在这种藩王传承体系中,有一类就叫亲王,他和普通同姓王爷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他和当代皇帝是兄弟,他的藩王位并非来自继承,而是来自上代帝王登基后的册封。
简单的例子,在明朝,朱元璋册封的几个儿子藩王都是亲王,比如说老三朱棡被封为晋王,是亲王,而朱棡死后其子朱济熺继承王位后,是普通藩王;再如老四朱棣本来是燕王属于亲王,他儿子也只能是藩王,可他干成了皇帝,那他不继承皇位的儿子也就成了亲王……
如此也可以说,亲王是第一代藩王,亲王传承出去的王位则是普通同姓藩王。
亲王和藩王的区别就是:亲王是皇帝的宗族人员,藩王大部分是异性人员,无论是亲王还是藩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他们谁有对抗朝廷的实权了,都会造反的,都想自己当皇帝。
一般封号为一个字的王为亲王,例如秦王李世民,封号为两个字的王为郡王,例如庐陵王李显。亲王地位比郡王高。至于藩王和亲王的区别,其实很简单。藩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有封国的亲王、郡王都可以称作藩王,如吴三桂。但是只要封地,没有封国,没有当地兵权的,大多不叫做藩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2:08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
亲王
亲王起源于南朝的陈朝。是王爵中的最高一等。到了隋朝皇帝的叔伯兄弟和太子以外的皇子如封王,称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明朝则以皇子封亲王。清朝王爵中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对象是皇子,但为了笼络蒙古,也有蒙古贵族受封为亲王的,比外晚清的僧格林沁。按清制在亲王前面,还要加以美字,才是正式的亲王封号,比如荣亲王等。
藩王
藩王只是一个统称,具有很大独立性,但名义上臣属于*王朝的藩属国王或者诸侯王。他们一般也有王爵,而且有一定范围的管辖领土,比如古代中国和朝鲜、越南的关系,朝鲜或越南的国王就是一个藩王,又比如明朝的燕王、辽王,同样也是藩王,只不过独立性没有越南、朝鲜那么大。
藩王源于西汉时期,在之前的周朝,虽然实行分封制,战国时期各诸侯也相继称王,但都不称藩王,因为此时的周天子也不过是王,诸侯对周天子已经几无从属关系。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
“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
藩王这个称号与亲王和郡王意义相差很大。藩王一般有握有兵权,镇守地方,他可以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者是地方势力首领。一般得到藩王这一称号的都是战功卓著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