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是如何传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0: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55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传统剧目 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音乐曲调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行当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
花鼓戏是如何传承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
湖北花鼓戏传承发展
湖北花鼓戏源于清朝中叶,发源于江汉平原,以其动人的旋律和婉转的唱腔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戏剧如花鼓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乡村剧团日益萎缩,专业人才流失。荆门市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将花鼓戏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剧种,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行保护和扶持。从20世纪...
东路花鼓戏起源传承
1984年后,剧团名称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东路花鼓戏的特色。2003年和2007年,剧团创作的《补胎》和《麻城凤儿》分别在省级艺术节上获得佳绩,演员们如陈顺银、蔡勤等也获得了多项奖项。2008年,剧团更是注重人才培养,组织了一次东路花鼓戏传承人的培训活动,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花鼓戏的传承意义
湖南花鼓戏蕴含了各个地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凝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长沙花鼓戏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禁演,艺人...
沔阳花鼓戏传承
通过戏剧活动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禁演花鼓戏,艺人生活陷入困境,许多被迫与汉剧、楚剧甚至河南越调合作,直到全国解放。解放初期,沔阳花鼓艺人主要以唱楚剧为主,组建了诸如"艺光"、"光复"等楚剧团,同时保留花鼓戏传统。《三娘教子》等剧目见证了这段历史的瑰宝。
湖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
湖北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叶,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以其抒情的旋律、委婉的唱腔,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然而,随着城镇现代化、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湖北传统戏剧受到巨大冲击,一些乡村剧团逐渐萎缩,专业人才流失。鉴于这种状况,荆门将花鼓戏作为重要的民间传承剧种进行扶持,对这种作为非物质...
如何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艺术比如说花鼓戏,常德丝弦等。
定期举办表演活动。需要传承和创新地方艺术,那么就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表演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传承和发扬,比如说举办花鼓戏推广活动,花鼓戏表演,常德丝弦表演等等,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表演以及表演给人们带来的艺术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所以就能够去进行传承和发扬。
花鼓戏的起源在哪里,花鼓戏的由来
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伴奏乐器包括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经过多年的发展,花鼓戏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家园的象征。经过多年的传承,花鼓戏已经融入了地方文化中,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湖南花鼓戏文化对新时代湖南青年的影响
提供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提供精神滋养:湖南花鼓戏蕴含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等精神,通过观看演出或参与表演,新时代湖南青年接受到这些正能量的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增强文化自信: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戏曲剧种,有独特的地域性和艺术魅力。通...
花鼓戏起源于哪里?有着怎样的历史?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不仅在农村地区季节性演出,也在城市剧场上演,得到了专业团体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专业剧团和学校教育机构如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和湖南省艺术学院的建立,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平台。在音乐发展上,花鼓戏艺人根据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