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6 15:2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0:34
五国心不齐。
当时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越发强盛,野心也慢慢显露了出来。可为什么其他六国却眼睁睁的看着秦国日益强大,但却不联手伐秦?其实,五国并不是没有联手伐秦过,但五国却各自心怀鬼胎,心根本不齐,力自然不会往一处使。
第一次五国伐秦的时候,五国倒是都参与了,但实际上真的去和秦打仗的,也只有魏、赵、韩三国。三国打到函谷关的时候,秦国开始反击,魏*队严重受挫,于是派人去向秦议和。秦国对楚国威胁不大,楚国觉得攻秦意义不大,随后楚国也去和谈了,于是各国就都退了兵。
第二次,是齐韩魏联合攻秦。这一次大军又是一路打到了函谷关,驻扎三年终于是把函谷关啃下了。不过三国攻秦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推翻秦国,而是孟尝君在秦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之后,唆使三国攻秦,仅仅是为了报仇罢了。秦国归还了韩国、魏国的土地之后,三国心满意足的撤了兵。
第三次,本来五国是为了攻秦来着。打着打着,苏秦就开始为自己国家考虑了,游走在各国之间,企图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打齐。所以本来打秦国的四国一起反水,还拉着秦国把齐国搞定了。
第四次,秦国终于是对各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威胁。这是第一次各国做到了齐心,并打了一场胜仗。但经历过几次战争之后,秦国势力成倍增长,各国势力不增反减。尽管这场仗打赢了,却还是没办法动摇秦国的根基。在经过战后的调养之后,秦国再一次东进。
第五次,这是五国的最后一次合纵,秦国势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各国已经到了望尘莫及的地步,所以这次攻秦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早期秦国势力没有那么大,各国不觉得秦国威胁有多大,还是各自心怀鬼胎,为自己谋取利益。秦国坐山观虎斗,慢慢的成长到了各国无法企及的地步。这时候就是五国想齐心,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0:35
我觉得应该是秦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另外就是五国之间并没有完全的团结在一起,所以才会伐秦失败,最后被秦国吞并。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0:35
其实这跟秦国的外交*有很大关系。在外交上,秦国主张合纵连横,在秦国偷偷发展时,各个国家都在观望,到最后一起讨伐秦国的时候,他们不团结,内部勾心斗角,给秦国喘息的机会,所以失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0:36
早些年各国是各怀目的,目标不统一,再加上秦国当年还没有强大到威胁每个国家的地步,所以除了魏、赵、韩三国之外,其余各国对伐秦都不太上心。可等到后来秦国做大时,各国目标虽然是统一了,可已经晚了,他们再也没有对抗秦国的实力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0:36
显然不仅秦国君主有谋略,而且身边的能人也众多。再加上本身军力强大,士兵个个也强壮威武。秦国经济也在着重发展,经济是打仗的基础。因此,秦国许多条件都具备,就差天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