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哪些庙会之类的活动,什么时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3: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4:22
在豫南巍峨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老年山,名曰盘古山,或叫九龙山。以山顶为界,北属泌阳县,南归桐柏县。
传说,早在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是盘古神砍开了一个飘来飘去的大气包,气包变成大山,盘古就在这山上休息。三仙女下凡和盘古结为兄妹,开始了人间的生活,兄妹俩穿树叶,采野果,捕鱼打猎,构木为巢,生活得十分快乐。
后来,天地间忽然洪水泛滥,天塌地陷,人类毁灭,盘古兄妹被石狮子搭救,得以生存。事后,兄妹俩补好了天上的漏洞,又滚石磨验婚结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烟。盘古兄妹成了人类始祖,他们居住的山也叫盘古山了。
每年春天,盘古山一带的人们都要祭祀盘古,祭祀盘古的时间是农历的三月三日,俗称盘古会,一般持续5 天。大会期间,各路善男信女以响器为前导,抬着贡献给盘古爷的整猪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爬到山顶盘古寺。
祭祖的时候,先要燃放鞭炮,意思是告诉盘古,他的后代子孙没有忘记他的功德,今年又来祭拜他了。紧接着,人们手执香炷,躬身向盘古塑像祈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夙愿倾诉给盘古。而后,他们又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虔诚地叩头祝福。有的人不惜重金捐赠香火钱,以表示自己对盘古的崇敬之情。
庙会期间,盘古大殿前人们用砖砌了一座大约有一间房大小的“香炉”,专供善男信女焚烧香表。香炉根部,留有数十个方孔。方孔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通风,使香火更旺;二是可以从孔中扒出香灰,供人们烧鸡蛋和烤馍用。当地风俗:吃了盘古爷殿前香灰烧熟的鸡蛋,可以治百病,辟邪恶,去灾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30
庙会
开放分类: 宗教、民俗、节日、习俗、春节习俗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北京庙会
[编辑本段]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 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 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人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现在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几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城西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而且没有庙会市场伴随。其他的庙会期间,虽然也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神话色彩浓郁的古盘庙会
[编辑本段]
在豫南巍峨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老年山,名曰盘古山,或叫九龙山。以山顶为界,北属 泌阳县,南归桐柏县。传说,早在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是盘古神砍开了一个飘来飘去的大气包,气包变成大山,盘古就在这山上休息。三仙女下凡和盘古结为兄妹,开始了人间的生活,兄妹俩穿树叶,采野果,捕鱼打猎,构木为巢,生活得十分快乐。后来,天地间忽然洪水泛滥,天塌地陷,人类毁灭,盘古兄妹被石狮子搭救,得以生存。事后,兄妹俩补好了天上的漏洞,又滚石磨验婚结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烟。盘古兄妹成了人类始祖,他们居住的山也叫盘古山了。 每年春天,盘古山一带的人们都要祭祀盘古,祭祀盘古的时间是农历的三月三日,俗称盘古会,一般持续5天。大会期间,各路善男信女以响器为前导,抬着贡献给盘古爷的整猪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爬到山顶盘古寺。 祭祖的时候,先要燃放鞭炮,意思是告诉盘古,他的后代子孙没有忘记他的功德,今年又来祭拜他了。紧接着,人们手执香炷,躬身向盘古塑像祈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夙愿倾诉给盘古。而后,他们又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虔诚地叩头祝福。有的人不惜重金捐赠香火钱,以表示自己对盘古的崇敬之情。 庙会期间,盘古大殿前人们用砖砌了一座大约有一间房大小的“香炉”,专供善男信女焚烧香表。香炉根部,留有数十个方孔。方孔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通风,使香火更旺;二是可以从孔中扒出香灰,供人们烧鸡蛋和烤馍用。当地风俗:吃了盘古爷殿前香灰烧熟的鸡蛋,可以治百病,辟*,去灾祸。上山祭祖的人,除带香表、鞭炮、供品外,还要用布兜或提篮带上一些鸡蛋。鸡蛋烧熟后,有的当时剥皮食之,有的小心翼翼地拾入篮子,带回家去。据说盘古爷把灵气附在鸡蛋上,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健身,在人们看来,既然盘古爷能够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那么驱除疾病、保佑福禄等区区小事更不在话下。 盘古庙会祭祖活动一般是有组织进行的。盘古山周围分为四大域,各有域长。每年三月的朝祖会由四域长轮流主持,担任会首。会首负责会期的治安秩序,香火收入的使用、戏班安排等重大事情。 盘古山周围群众之所以将盘古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除了盘古有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伟大功业以外,还因为盘古是庇护他们安居乐业的保护神。他们祭奉盘古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祈雨、求子、保平安。传说中盘古爷有行三场私雨的权利。所以,百姓需要雨水的时候,只要向盘古乞求,盘古就能满足人们的心愿。当地山民中还有一种说法,盘古爷爱干净,三月三庙会以后下一场洗山雨,冲冲人们留在山上的污秽。庙会期间人们之所以向盘古求子,也是因为盘古爷盘古奶捏泥人繁衍了人类。 河南桐柏县的盘古庙会,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神话色彩。庙会上的每一种祭祀活动,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在当地流传。
老北京几个典型庙会
[编辑本段]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可见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白塔寺庙会止于公私合营之后。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
解放后*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窝风桥据传是佛道相争的产物,原桥在“*”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现在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又依旧样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干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对应星宿当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顺星就是游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顺遂。
上述庙会现在仅存厂甸和白云观两处,这里给个提示,白云观的另两只石猴,一直在山门外,一只躲在窝风桥旁,明年春节,如果有时间你不妨按照我说的,到白云观走走,争取把这三只石猴都摸全了。
庙会又称庄稼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
庙宇与庙会
焦守正
“庙”字本身有三种含义:第一,奉祀神佛、祖先或圣人先贤的处所;第二,指朝堂,也叫庙堂,是朝廷的代称;第三,庙号,即已死皇帝的代称。庙宇是奉祀的场所,随宗教及其奉祀的偶像不同,庙宇的布局和风格也就不同。
北京地区是各种宗教荟萃之地,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之外,还有喇嘛教、*教、*教、萨满教等等。“儒术”虽然是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重要依据,但它毕竟不能算是宗教,所以,主要宗教就是佛、道两家,两家之中又派生出不少流派。
各种宗教传入北京后,都在京城修建了自己的庙宇,尽管形式、格局五花八门,但从信仰和奉祀内容来看,其名称不外乎庵、观、寺、院、宫、庙、堂、祠等几类。据1936年编的《北平庙宇通检》中所收集的庙宇,内城303座、外城258座,东南郊区33座,西北郊区348座,共计有942座。据说这仅是当年北京庙宇总数的一半。
北京地区诸多庙宇名称有一特点,除皇家赐名外,还有俗名,往往俗名有口皆碑,名传遐迩,朝廷所赐之名反而鲜为人知,如岫云寺、慧聚寺、十方普觉寺、觉生寺等。这些寺名多觉生疏,如果说其俗名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大钟寺,则老幼皆知了。
旧时北京许多寺庙内藏有著名珍品,如智化寺藻井,雍和宫照佛楼内佛冠、金伞、毫光珠等,不过只是有些规模较大的艺术品,能保存至今,如碧云寺内五百罗汉,法海寺内明代壁画等,其中的明代壁画尤为珍贵,堪称稀世珍宝。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翠薇山南麓,是明英宗的近侍太监捐资建造的,寺里大雄宝殿内的壁画,闻名于世。殿内三世佛两侧画的是“诸天三十六众礼佛图”,画中人物丰满,皓齿明眸,金刚力士赤膊刚劲,甲胄鲜明,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东西墙上画的重要人物,是红莲托体的如来和衣带飘拂的飞天,周围衬以牡丹、月季等名贵花卉,穷工极态,妙笔生辉,令人叹绝。三世佛的背面的是三大士像,其中尤以水月观音最为传神,无论是面庞、神态、衣纹等都不同于一般。全部画面中,除了神怪、花草等之外,共出现了七十七个人物,个个形态*真、生态盎然。
旧时,庙会是极典型的宗教活动和贸易市场,北京曾是庙会的天下。北京的庙会不仅是春节正月庙会,其他庙会也很多。每座庙宇的宗教活动,除平时的拈香膜拜外,只有庙会期间才是最典型的。庙会期间,在庙宇所在地,大部都伴有贸易市场,其商品丰富多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久而久之,庙会成为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就有数天,庙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等等。
清末民初时会期间,庙会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廿三)是土地庙;逢五、六(初五、六,十五、六,廿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初七、八,十七、八、廿七、八)是护国寺;每月逢九、十、一、二(初九、十九、廿九,初十、廿,初一、十一、廿一,初二、十二、廿二)。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崇文门外东便门一带)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甚至于一天还不只一处,可以说,老北京是庙会的天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48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窝风桥据传是佛道相争的产物,原桥在“*”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现在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又依旧样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干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对应星宿当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顺星就是游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顺遂。
上述庙会现在仅存厂甸和白云观两处,这里给个提示,白云观的另两只石猴,一直在山门外,一只躲在窝风桥旁,明年春节,如果有时间你不妨按照我说的,到白云观走走,争取把这三只石猴都摸全了。
庙会又称庄稼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
庙宇与庙会
焦守正
“庙”字本身有三种含义:第一,奉祀神佛、祖先或圣人先贤的处所;第二,指朝堂,也叫庙堂,是朝廷的代称;第三,庙号,即已死皇帝的代称。庙宇是奉祀的场所,随宗教及其奉祀的偶像不同,庙宇的布局和风格也就不同。
北京地区是各种宗教荟萃之地,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之外,还有喇嘛教、*教、*教、萨满教等等。“儒术”虽然是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重要依据,但它毕竟不能算是宗教,所以,主要宗教就是佛、道两家,两家之中又派生出不少流派。
各种宗教传入北京后,都在京城修建了自己的庙宇,尽管形式、格局五花八门,但从信仰和奉祀内容来看,其名称不外乎庵、观、寺、院、宫、庙、堂、祠等几类。据1936年编的《北平庙宇通检》中所收集的庙宇,内城303座、外城258座,东南郊区33座,西北郊区348座,共计有942座。据说这仅是当年北京庙宇总数的一半。
北京地区诸多庙宇名称有一特点,除皇家赐名外,还有俗名,往往俗名有口皆碑,名传遐迩,朝廷所赐之名反而鲜为人知,如岫云寺、慧聚寺、十方普觉寺、觉生寺等。这些寺名多觉生疏,如果说其俗名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大钟寺,则老幼皆知了。
旧时北京许多寺庙内藏有著名珍品,如智化寺藻井,雍和宫照佛楼内佛冠、金伞、毫光珠等,不过只是有些规模较大的艺术品,能保存至今,如碧云寺内五百罗汉,法海寺内明代壁画等,其中的明代壁画尤为珍贵,堪称稀世珍宝。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翠薇山南麓,是明英宗的近侍太监捐资建造的,寺里大雄宝殿内的壁画,闻名于世。殿内三世佛两侧画的是“诸天三十六众礼佛图”,画中人物丰满,皓齿明眸,金刚力士赤膊刚劲,甲胄鲜明,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东西墙上画的重要人物,是红莲托体的如来和衣带飘拂的飞天,周围衬以牡丹、月季等名贵花卉,穷工极态,妙笔生辉,令人叹绝。三世佛的背面的是三大士像,其中尤以水月观音最为传神,无论是面庞、神态、衣纹等都不同于一般。全部画面中,除了神怪、花草等之外,共出现了七十七个人物,个个形态*真、生态盎然。
旧时,庙会是极典型的宗教活动和贸易市场,北京曾是庙会的天下。北京的庙会不仅是春节正月庙会,其他庙会也很多。每座庙宇的宗教活动,除平时的拈香膜拜外,只有庙会期间才是最典型的。庙会期间,在庙宇所在地,大部都伴有贸易市场,其商品丰富多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久而久之,庙会成为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就有数天,庙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等等。
清末民初时会期间,庙会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廿三)是土地庙;逢五、六(初五、六,十五、六,廿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初七、八,十七、八、廿七、八)是护国寺;每月逢九、十、一、二(初九、十九、廿九,初十、廿,初一、十一、廿一,初二、十二、廿二)。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崇文门外东便门一带)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甚至于一天还不只一处,可以说,老北京是庙会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