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09:1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4:50
个人携行为紧急行动时携带的物资。
官兵的个人物品按照战备规定分为三类、携行、运行和后留
在紧急出动时,携行物资主要为生活必须的挎包、水壶、雨衣、洗漱用品、牙具、拖鞋、被褥等可以随身携带的生活必需品。
运行物资主要为应季衣物、换洗服装等后备物资,一般由部队组织的专用运输车辆进行集中运输
后留为不急用、笨重的物资,还有作战时不需要携带便服、便鞋等个人物品
所谓单兵携行具,是指单兵携行装备、物品所使用的工具。
先进的单兵携行具,不仅能减少士兵的体力消耗,还能较大地提高作战效能。
因此,各*队都十分重视单兵携行具的研制和发展,我军的单兵携行具从十分落后的状态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道路。
建国前,我军的被服、装具由各野战军因地制宜自行生产和筹措,制式和材料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单兵携行具。
红军时期物资极端缺乏,战士身上只有米袋、子弹袋和手榴弹袋。子弹袋也是腰袋,横束于腰间;有的战士扎一条布袋,上面别个手榴弹;有的战士背上只背有一顶斗笠或一条小薄棉被。当时所谓的单兵携行具就是这么简单。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处于“小米加步*”的艰难处境。战士身上只比红军时期多了一个小搪瓷碗和一双筷子,小搪瓷碗挂在腰间,筷子插在裹腿里携行。许多部队冬季没有棉被,一件棉袍,白天穿,晚上盖。所谓的单兵携行具状况基本上没有改观。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和我军的迅速发展,单兵携行具有了较大的改善。每个战士都发一条帆布腰带、一条白毛巾、一个水壶、一个挂包和一条棉被。携行的方式依然是用绳带捆挂在身上。
抗美援朝时期,尽管我国还很贫穷,但志愿军的装具已有了很大改观。军服已经制式化,战士胸前也有了牛皮材质的弹药带。军需品的品种、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携行方式没有改变,依然是“分件单挂”的落后方式。
抗美援朝之后,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我军的装备也有了很大变化,单兵装备品发展到30多种,但是携行方式依然停留在“分件单挂”的水平上,装备品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从这时开始,携行方式与携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军单兵携行具一直没有制式化、标准化,这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而且也严重地制约了单兵徒步作战的能力。
特别是现代战争,其规模、手段、样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队的携行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其中单兵的携行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研制我军的单兵携行具迫在眉睫。
1966年到1991年间,经过多次论证和综合分析,在确定我军作战特点和单兵携行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我军第一代组合式单兵携行具——91式单兵携行具,并装备部队使用。
91式单兵携行具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军单兵携行的“分件单挂”、“绳捆带绑”的落后方式,标志着我军的单兵携行具开始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91式单兵携行具由战斗携行具和生活携行具两部分组成。
战斗携行具包括弹药携行具和作训包两部分。
弹药携行具由两个前片和两个后片组成,前后片通过侧面交叉的圆绳带及肩部两个肩带相互连接;作训包里有分隔布,能够使物品放置有序,包的前面附设有一个小袋,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耳囊。
生活携行具又分为寒区和温区两种型号,分别称为寒区背囊和温区背囊。背囊上下设有开口,便于取放物品。上开口处缝有20cm长的尼龙绸加长袋,用于调节容量。背囊两侧附有耳囊以及水壶、防毒面具袋。
根据我军着装规定,弹药携行具携带4个弹匣、4枚手榴弹和1个水壶。作训包里可以装一把折叠锹、一副防毒面具、一日干粮、急救包和水壶。生活携行具(大背囊)内有下列物品:大衣、被子和备用服装。上面两个耳囊用于装鞋及个人学习生活用品。下面两个侧袋分别用来装防毒面具和水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4:51
官兵的个人物品按照战备规定分为三类,携行,运行和后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