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9 07: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6:19
劝学论证思路结构图如下:
扩展知识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例如将骐与弩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硅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一跃,不能十步”和“努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的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
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淳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