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2: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3:54
回答您好,*不是病关于*是不是疾病的问题,北美和欧洲的主流观点是这并不是一种疾病,也无需接受治疗。这样的一个观点也是为医学界所支持的。
具体的栗子就是,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医学会,将*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且无需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2001年,在“中华精神科学会”推出的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将*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这意味着中华医学会不再将*看作疾病, *在中国*实现了“非病化”。
当然也不可否认在某些囧国家,*依然被看做是一种疾病(更严重的是有些国家*如果被发现是要判处死刑的)。而且即使在一些已经有非病化界定的国家,*治疗也依然存在。我并非医药行业从业者,用医学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没有说服力,不过从文化和性别视角倒是可以说两句的。另外我并不认为*是一种疾病。
从性别角度来说的话,就绕不开“差异 (difference)”这个欧陆女性主义非常喜欢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差异(与主流文化、惯常认知、约定俗成、范式等不同或者相悖)通常被认为是不完美、异常、病态或是差距,差异也可能引起恐惧、憎恶等负面情绪。这种对差异的负面认知也是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和哲学家努力在改变的一种认知。
如果熟悉殖民史和后殖民理论的话,另外一个典型的基于差异的歧视的栗子就是hottentot venus。hottentot指的是南非的一个民族,叫做科伊桑人。这个民族因为基因特性,女性臀部容易堆积脂肪。欧洲殖民者曾把这个民族的女性带回欧洲,作为异类进行躶体展示。在当时,这种正常的基因特征是被视为*的,而且和种族歧视密不可分。直到本世纪,在法国博物馆展出的科伊桑女性才被送回南非安葬。在这个例子里,白种人被作为比较的标准。科伊桑女性因为臀部脂肪多,所以被视为可供围观的异类,受到非人待遇。
长久以来,对差异的这种认知,造成了许多歧视。比如上面说到的女性、非白种人,也包括性少数、残障人士、老年人、自闭症等等。同性性取向本身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不适,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因为和大多数人的性取向不同而被视为一种疾病,这种界定本身就是一种歧视。*非病化,从这个层面来说,也就是对不同和差异的一个重新认知。性取向的差异并不是病或是*,而在性取向方面,异性恋也并非是唯一正确的标杆。
再从文化角度来说。
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科学是客观的,定义、公式、结论、定理这些,都是基于现实存在的现象的观察,或者通过精密计算推导的来的。科学的客观严谨很少受到质疑。但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往往是有容错度的,虽然一般情况下,不能被现有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被忽略不计了。但当某些非常规现场再也绕不开的时候,就会有新的理论出现。科学也随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社会构建也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到科学中来。
换句话说,科学和文化并非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体系,因为科学家也是人,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时甚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偏见。一些被视为科学的观点以及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理论,也会带有主观的阐释。
提问好的,谢谢。能不能再问一下:戒同所会采取什么方式来*迫*者对同*到恶心?
回答戒同所,改变你性向的地方。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把你骗过去(像豫章书院骗人一样但是方式不同),然后告诉你这是不对的,正常的应该怎么样你们这样做是怎么怎么样的。
然后给你看钙片,边看边给你电击然后通过这种强制手段去给你灌输“*不正确”的之类的想法。
最后,你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你有可能在以后看见男人会吐,看见两个男孩子走在一起就会恶心犯呕呼吸急促甚至停止。这种从身到心的抗拒让你“正常”起来。
你以后会找一个女孩子过着你父母让你过的“正常”的生活。
你以后或许都开心不起来了
另外,有关这方面应激反应与心理创伤你可以去看一看淮上的《不死者》,里面司南之后的幻觉以及应激反应可以参考,对人的永久创伤基本差不多。虽然不是戒同所但是和那一样可怕。(只是建议,讨厌反感当没看见就好!)
我的建议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吧
提问好的,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3:54
不是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