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7 21: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20:51
《资治通鉴》有关商鞅的一篇文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文:《资治通鉴》周显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新法推行了有一年之久,秦国人有上千人认为新法很不方便,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推行,是因为上级触犯了新法,太子,是大王的子嗣,不能用刑,要用劓刑处罚监督他的老师赢虔,要用黥刑处罚他的老师孙贾。”第二天,秦人都开始遵纪守法了。
看了这段文字总有一种鼻子发凉,脸上火辣的感觉,劓刑是一种削去鼻子的刑罚,黥刑是在脸上刺字的刑法,商鞅用这两种刑法对待太子的老师,是不是有点过了,毕竟商鞅从魏国到秦国实行变法,根基还没站稳,虽然秦王给你这个权利让你变法,但是毕竟二人都是太子的老师,按照官场的逻辑,你就罚一些俸禄,降降官职意思意思就行了,再不济让人赏他们几十杀威棒,他们不但不会恨你,兴许还会记得你这份恩情。
商鞅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太子的两位老师施以重典,赢虔鼻子被削去,孙贾脸上被刺字,二人以后还有什么脸见人啊,看来商鞅是要把他们往死里整,这不但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赢虔等文官利益集团,这样以后还怎么在秦国混,究竟商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要了解商鞅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就要从商鞅其人其事说起。
商鞅为公叔痤效力,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却被拒绝。
商鞅,本名卫鞅,魏国人,但是在魏国没什么名气,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变法的传统,魏国的李悝在魏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实行法制,改革军事制度,变法让魏国迅速强盛起来,也为后来其他各国的变法奠定了基础,商鞅便是在有变法传统的魏国成长起来,他在公叔痤身边四年效力,深得公叔痤赏识。
突然有一天,公叔痤病重,他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此人有通天彻地的才干,请大王封他为太子的侍从官,将国家大事交给他,魏国当时人才济济,商鞅这个名字魏惠王听都没听说过,以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公叔痤又对魏惠王说:“你不用商鞅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否则日后他到了其他国家,必成魏国的祸患。”魏惠王还是不信公叔痤,拒绝了他的好意。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公叔痤一生为魏国效力,先国家而后自己,可惜遇到了一个不识时务的君王,这也为后来魏国的危局埋下了伏笔。
公叔痤将对魏惠王说的这番话告诉了商鞅,按理说商鞅知道自己可能被杀,应该逃之夭夭,但是商鞅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他认为魏王既然不看重他,证明他在魏国也没什么威胁,自然也没有逃跑的必要。
他留在魏国,是想等一个机会,就是要证明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公叔痤所说的人生价值。
但是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在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魏惠王正眼都没有看他一眼,让他日渐心灰意冷,难道自己满腔的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吗?
秦孝公颁布招贤令,商鞅几经周折终于得到秦孝公信任,开始变法
正在这个时候,秦国发生了一些故事,秦国的先人是替周天子养马的,后来因养马有功,得到了周朝的封赏,获得了一亩三分地,因此立国,但是秦国在战国中期却十分弱小,因为奴隶制余孽未除,封建制度发展缓慢,还被各诸侯国认为是夷狄之地,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利不断纷争,外部通过变法强大的魏国对秦国虎视眈眈,可以说秦孝公上台之后,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