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0:05
周国桢1954年来到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的传统瓷雕,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佛教题材,在表现形成上是白瓷加彩二次烧成。如何打造一个新天地,走出一个新路子,是周国桢终生追求的目标。周国桢认为,艺术作品代表了今天,才能更有价值留给明天。周国桢的创作生涯可大致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即“朦胧时期”、 “唯美时期”、 “古风时期”和“新表现时期”,这四个时期面貌各不相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国桢开始追求造型语言、形式的完美和丰富的釉色表现效果,有些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瞬间视觉效果,并加强了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造型与釉色的完善结合。1960年后创作了一批高度概括,线条流畅的表现形、神、理、趣的意味,自我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如《独立》、《西班牙舞》,《*羊》、《*鸡》、《天亮了》等动物题材作品。
通过尝试努力,他探索到不同的造型适用不同的颜色釉,使景德镇瓷雕白瓷加彩一统天下的局面焕然一新,让神奇莫测、千变万化的高温色釉又有个能充分展示的新天地。这时期周国桢作品的釉色效果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大成。但这五光十色的高温色釉,只是为陶瓷雕塑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因而将这一时期定为“唯美时期”。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周国桢立足本土意识,然后又把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展到遥远的西北文化,一次又一次从大西北的“*文明”中寻求生命重新唤起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他的古风时期的系列作品。把从原始艺术中体味到的“雅拙”,从汉代雕刻中感受到的“力度”,从唐代艺术中领悟到的“博大”和自己的感性生命意识融合一体,塑造出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周国桢从无意的残缺肌理的出现到有意的残缺肌理的追求,结果便出现了各种各样残缺肌理效果,这朴素美、残缺美,正符合当今世界所追求的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如集珠的《波斯猫》、气泡的《黑叶猴》、缩釉的《金蟾》等。
他崇尚我们民族的意象化朴素、自然天成的艺术,大胆的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匣钵土、大缸泥、紫砂泥等。因而,1985年后又出现了古朴粗犷、手感泥味的大写意作品,从而彻底的从民间艺术向纯艺术迈进了一大步,如作品<落叶归根)、<牛脾气>、<山魈>、<金丝猴>等,为此将这时期称为“古风时期”。 经过三个不同时期在材料上,手法上的变革,周国桢的创作生涯又开始了一个最富*性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使周国桢从更高的层次燃起对人生欲求的火焰。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的强调了艺术家自我精神的升华。他注重把握感情的偶发性和随意性:注重材料的偶发性和随意性;注重材料自身的表现力和泥土的运动;以及火焰的适应和运用。
他用一种民间做大缸盘条成形法,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如作品《斑马》、《角马》、《犀牛》等,另一种方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见过的打泥板卷筒的方法,如作品《静观》、《犹猪》、《羚羊》等。完全没有雕塑成型的感觉,可以说是现代陶艺真正的表现语言。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间的,又是民族的。在新表现时期中,这些作品自身所构筑的框架显现出一个富有深刻内涵和情感的视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