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么赏析19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1 02: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20:52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对于李煜此人,作为*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服务那完全是狡辩。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20:52
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成为宋词婉约派的开山祖。
《虞美人》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李煜被俘到汴京后。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李煜的绝命词。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只是物是人非;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用以描写由皇一变而为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咴倌芽刂疲�愠闪丝跏烂�洹拔示�苡屑付喑睿壳∷埔唤�核�蚨�鳌薄K�健罢嫔诵娜擞铩币病0殉钏急茸鳌耙唤�核�本褪钩橄蟮那楦邢缘眯蜗罂筛小?lt;font color="#ff0000" style="LINE-HEIGHT: 1.3em;">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无尽东流。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虽只是说自己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有伤心裂肺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如往事的美好景),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一切都不堪回顾。以一江春水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奔放倾泻无尽东流。整首词担负了所有伤心裂肺之痛的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难怪有许多人评价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