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4:04
春季,到处生机盎然,朝气勃勃,万物繁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和自然界一样充满生机。此时,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功能活跃,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机体生长、活动、发育之需。春补对健康体强的人极为有益,对久病体虚和外科手术后气血亏损的病人,以及体质虚弱的儿童就更需要春补了。春补不可姿意而行,要遵循以下原则,方能顺应天时,符合机体需要。
1.宜温补阳气阳,是指人体阳气,阳气与阴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阳气,泛指人体之功能;阴精泛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以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所谓春季饮食上要养阳,即是要进食一些能够起到温补人体阳气之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抗御以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引《风土记》里主张“以葱、蒜、韭、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现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由于肾藏之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因此.在饮食上养阳,还包含有养肾阳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如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根而培养之。”这里的“从其根”即是养肾阳的意思,因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眷天、夏天,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却显得不足,故应在饮食上多吃点培养肾阳的东西,如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是指此意。
2.宜多甜少酸唐代药王、大养生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六节气之际,人们要少吃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学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人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春季六节气在饮食上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少吃点酸味食物,以防肝气过于偏亢;肝气偏亢,就要损害脾胃功能;同时,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应多吃一点,如大枣,锅巴,山药等味甜之食物。
3.宜清淡多样油腻食品易使人产生饱胀感,妨碍多种营养的摄入,饭后使人出现疲劳,嗜睡,工作效率下降等,也是“春困”的诱因之一,所以春季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大油大腻食品,如肥猪肉、油炸食品等。春季膳食要提倡多样化,避免专一单调,并科学合理地搭配好膳食,如主食粗细粮、干稀的合理搭配,副食荤与素、汤与菜的搭配等,只有这样才能从多种食物中获得较完备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
4.宜多食新鲜蔬菜人们经过寒冷的冬季之后,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冬季常见人们发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这些都是因为吃新鲜蔬菜较少所造成的。因此,在春季六节气一定要多吃各种新鲜蔬菜,以弥补冬天吃菜少造成的营养不足。
5.宜补充津液春季六节气多风,风邪袭人易使腠理疏松,迫使津液外泄,造成口干、舌燥、皮肤粗燥、干咳、咽痛等症。因此,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常用的有柑橘、蜂蜜、甘蔗等,其补充标准以不感口渴为度,不宜过量。因为不少生津食品是酸味的,吃多了易使肝气过亢。
6.宜清解里热所谓里热,即指体内有郁热或者痰热。热郁于内,在春季六节气,机体被外来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轻则导致头昏、身体烦闷、胸满、咳嗽、痰多、四肢重滞;重则形成温病,甚至侵害内脏。
体内郁热的形成是由于在漫长的冬季,人们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往往穿起厚厚的棉衣或皮裘拥坐在旺旺的炉火旁边;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饭菜,喝灼口的热粥、热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经常喝点酒。这些在冬季看来是必要的,但是却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
清除郁热的方法很多,但还是以多吃点能清除里热的食物较好,最好是选用一些药膳。
7.忌黏硬生冷、肥甘厚味春季六节气肝气亢伤脾,损害了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黏硬、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本来就不易消化,再加上脾胃功能不佳,既可生痰、生湿,又进一步加重和损害了脾胃功能。
春季六节气的饮食进补原则主要是以上七点,但具体运甩时,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职业、疾病、所在地区等不同情况来处理。如糖尿病病人即使在春天也应以不吃甜食为佳。阳盛体质的人,大可不必补充阳气,因为体内阳气本来就偏盛。阴虚有虚火者补阳也须慎重。总之,上述饮食进补原则是根据一般情况提出来的,在应用中还必须因人、因地、因病制宜,这样才有益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