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6: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54
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凡是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无不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但是,像大多数被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会引起读者不同的看法一样,人们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论,也是见仁见智,大相径庭的。认可的人说,武松“集中了英雄的美”,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不认可的人说,武松个人意识强,私人恩仇观念重,他的一连串故事全是他性格中的缺陷。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形象,我们对武松应该有一个大体公允的评价。过高的赞誉和过低的贬抑,都是读者所不能接受的。
《水浒传》一共写了三起打虎故事,除解珍、解宝用伏弩射虎外,李逵在沂岭杀虎跟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情况有些近似。但具体分析这两个打虎故事,即可看出它们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同的:李逵杀虎表现的是李逵的鲁莽和单纯,而武松打虎表现出的却是武松的勇猛和自持。所以,尽管李逵一连杀了四只虎,但当人们想为“英勇无畏”找例证时,首先想到的仍然是武松而不是李逵。现在从《水浒传》所描写的实际出发,对武松形象的实质和特点进行一点探讨。
水浒传中武松的文学形象
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南宋时代,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在社会中流传。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里所列的当时说话家数中已有《武行者》的名目。从它和《花和尚》并列在“杆棒”类里,从它的内容肯定是和《水浒传》中所表现的以打斗为主的武松故事相类似。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武松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武松成了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武松虽然出身微贱,但他却受到几乎所有读者和听众的同情、喜爱和赞美,成为人们向困难作英勇斗争时的学习榜样。
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必定是真实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人们的心理、观念、思想和向往的艺术典型。《水浒传》流传几百年来,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就是因为读者从武松的命运遭际中了解了以宋元时代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生活在那种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想过种安分守己的清贫生活也不可得,只有奋起斗争,走反抗的道路,才能生存。武松是古代社会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强者。他英勇无畏,敢作敢为,在任何*势力面前也不低头,只凭自己的力量去报仇雪恨,不惜一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伸张了正义。这是种英雄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古代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并且宝贵的。武松形象寄托了古代受压迫人民争求自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
武松性格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打虎以前、阳谷孟州时期和上二龙山以后。武松故事主要集中在中间一段。上二龙山和归梁山以后,他已没有更多的个人作为。
打虎以前正是他的困顿时期。
武松在小说中出场的时候,是一个“病大汉”。这不仅指他身体有病,在精神上他也是不健康的。这表现为他情绪特别暴躁,酗酒打架,
“时常吃官司……不曾有一个月净办”。
原来,武松身材壮大,却只能依靠“身不满五尺”的哥哥卖炊饼养活。生活无出路,心绪自然恶劣。他为了躲避人命官司来到柴进庄,又不被柴大官人看重。这时的武松,是一个空怀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因而处于极端苦闷中的好汉。所以,当他遇见宋江以后当宋江携住他的手,请他入宴席,而且推让他坐首席;又拿出自己的银两给他做衣裳,又且
“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
当这时候,武松对宋江的感激和知遇之情,我们便可想而知了。他们分别以后,武松的一段独白:
“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正说的是武松心情的转变和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武松还仅只是一个落魄和萎靡的好汉,那么从这时开始,武松就要施展他全部“英雄”的抱负,用自己无畏的勇气和无比的力量,开创自己壮烈的生活道路。景阳冈打虎就是这种新生活的开始。
景阳冈打虎是武松性格发展的开始。
以前他走投无路,寄人篱下,是生活的被动者,性格是压抑的。遇见宋江以后,从景阳冈酒店开始,武松一扫过去的病萎,谈笑风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别人喝酒,不超过三碗;武松却执意要喝足,连喝了十八碗才罢休,说:
“要你扶的,不算好汉!”
景阳冈上有老虎吃人,别人要凑三二十人结伴在白天过冈;武松却独自一人在傍晚过冈,说:“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及至在山神庙前看到“印信榜文”,知道真的有虎,他本想转身回那酒店去,但想到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
就没有回去,宁可冒被虎吃掉的危险也不愿在别人面前认输。武松这时已经具备了好汉们最为推崇的刚强性格。
好汉这个词,在《水浒传》中是作为对一种特殊社会角色的专用称呼来使用的。好汉争强好胜,见义勇为,爱惜名誉,实际上是宋代普通百姓所羡慕和喜爱的一种理想人格。武松以好汉自居,而且处处以好汉的行事标准要求自己,说明他不再是以前依靠其兄或仰赖柴大官人的被人瞧不起的无名小辈。从这时开始,他的性格已经成熟,生活已经独立,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了。小说的这些描写,就为武松后来的一系列壮举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杀嫂祭兄,在武松故事中最为曲折和复杂,对武松性格的展示也最为充分,历来为人们所乐道。
武松之兄武大郎是一个平庸而懦弱的卖炊饼的小商贩,只能算作宋代坊郭中的下户。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不仅对官府逆来顺受,即使对一般奸诈的浮浪子弟的欺负,也不敢抗争;受老婆的辱骂,也只是忍气吞声。他处处躲让,但灾祸却时时紧*,最后终于被害身死。武大是古代社会中被压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读者对武大的深切同情赋予了武松后来报仇行为的正义性质。
武松报仇行为的复杂性来自于对手们的庞大和他们计谋的周密。西门庆是一个破落户财主,
“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
他先用钱物买通王婆,勾引上潘金莲。毒死武大以后,又买嘱团头何九叔,“一床锦被遮盖则个”。武松告状以后,西门庆又送银两给县官行贿赂。这样,西门庆就在武松面前布置了一个内外串连、上下勾结的严密的网,使武松搜寻人证物证,企图用合法手段报仇的努力归于失败。
潘金莲是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
她因为勾引武松遭到严辞拒绝而对武松怀恨在心。害死武大以后,她对西门庆说:
“我的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
死心塌地和西门庆结成一伙对付武松。她对付武松的主要策略是可以否认武松的“直系亲属权利”。她说:
“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
武松想要通过到官府告状的形式达到报仇的目的,潘金莲的作伪和狡辩将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阻碍。
在武松的对手中,王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王婆开着茶坊,和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人都有接触,养成她善于揣摩别人心理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的性格。她富有社会经验,老奸巨猾,很会出谋划策。不用说潘金莲中了她的计策,就是西门庆也完全落入她的圈套之中。她设计的对付武松的策略,可以说周密得无懈可击。她搞的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之计,相当狠毒。她要把武大毒死,焚尸扬灰,毁灭罪证,
“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
为了应付武松可能的追究,她引证古代礼法来保护罪犯:
“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
使非法的行为合法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王婆的这套办法是有可能行得通的。在王婆的设想下,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回来的武松将处在一个家破人亡、灰飞烟灭,即使明知有冤,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无诉无告,眼睁睁看着潘金莲一伙“谐老同欢”的可怜境地。实际上,武松回家之初遇见的正是这种情形。
潘金莲对他的勾引,不仅引起他强烈的反感,立即给予潘金莲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和斩钉截铁的警告;而且由此使他看出懦弱的哥哥“里”不壮,“篱”不牢,处境是危险的。他临别时的嘱咐,说的就是这个担心。这时,他已经是武大的保护人。他不仅能够预见危险,而且有充分信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麻烦。所以,当他从东京回来,听说哥哥已经死去时,他没有悲痛,而是发出一连串疑问:
“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候?吃谁的药?”
听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回答以后,他也不争辩,回到住处去拿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就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
如果武松的报仇行动像普通人一样要通过“合法”的打官司途径去进行的话,那么,他的勇猛将打不破西门庆的关系网,他的威武将胜不了王婆的奸计,他的刚强将抵不住潘金莲的狡辩。他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
小说表现武松特出的地方是,当第一次告状失败后,他立即丢掉对古代官府的幻想,不哀告任何人,只是说:
“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
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报仇行动——他要自己调查案情,审判罪犯,并且执行判决。这是一个多么果敢大胆的行动!他不惧怕任何敌人,他准备排除一切障碍。正是他这种不顾一切为兄报仇的正义行为,才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衷心赞佩。
口舌争辩不是武松的特长。当堂对质要看官府是否公正武松已经发现官府不公正。武松所有的只是他那神奇的勇力。于是,他就充分施展他那有震慑威力的本领,快刀斩乱麻,出其不意地使王婆的奸计、潘金莲的狡辩都一败涂地,西门庆的关系网也*为力,三名罪犯全部偿命,胜利地为兄报了仇。
武松高超的武艺和他刚强的性格是紧密糅合在一起的。
在大闹快活林”和“血溅鸳鸯楼”两大事件中,武松高超的武艺得到充分的展示,他刚强的性格也发展到高峰。
武松醉打蒋门神,和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情景有些类似。他们都是路见不平,挺身出来向恶霸挑衅争斗。但鲁达是出于对金氏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激起他对郑屠的满腔怒火,这是真正“路见不平”,不掺杂丝毫个人因素。所以鲁达满身正义,气势汹汹。武松打蒋门神是为了替施恩夺回酒店。但是,他和施恩既无深恩,同蒋门神也无深怨,所以他显得从容和胸有成竹。为了充分表示英雄风度;他一路上不停地喝酒,满不在乎。
“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着十分醉。”
挑衅的方式也很闲适,打蒋门神时特地选择一个宽敞的去处:
“大路上*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
施用的招数也极为利落,只两脚就把夸称“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扑手蒋门神打得倒地求饶,表现出武松的本领确实超绝。
武松对蒋门神的“约法三章”,主要是不许他逞霸道,并不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他们的矛盾还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蒋门神口头虽然依顺,内心里却图谋报复,而且报复的方式也极为阴险,这就把他们的矛盾推向了极端。
武松和张都监的矛盾极端
武松和张都监素不相识,本无冲突可言。只是张都监是一个人所痛恨的赃官,他贪图蒋门神的钱财贿赂,不仅降低身份亲自充当蒋门神计谋的执行者,而且把武、蒋原来一般性质的斗殴升级为你死我活的陷害。这样,张都监就把自已放在了蒋门神和武松矛盾的最前面。当武松发觉了他们的奸计时,想道:
“叵耐张都监那厮,安排这般圈套坑陷我。我若能够挣得性命出去时,却又理会!”
造成了武松和他的更严重冲突。摆在武松面前的危险是非常明显的:枷锁束缚住了他的手,身边是两个拿水火棍准备结果他性命的防送公人,半路上还有两个提刀的蒋门神的徒弟在等着。这情势比林冲发配时还要险恶得多。但武松却没有像林冲那样无所作为,束手待毙;他更不会对公人求可怜,说软话。当施恩要他提防两个公人不怀好意时,武松说:
“不须分付,我已省得了,再着两个来也不惧他。…我自有措置。”
他对自己的勇力充满自信,对眼前的危险不放在眼里。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解脱自己,消灭仇人。
武松以前的作为,主要是为别人——包括他的哥哥,抱打不平,所以在做法上显得沉稳精细。他杀了潘金莲、西门庆,却把同样可恨的王婆送给官府处理,很有分寸。现在不同了。他同张都监的矛盾是直接的冲突,是他自己遭到了张都监的诬陷,要被置于死地。他准备忠心耿耿报答的张都监的赏识,原来却是*这使他产生绝大的“恨气”。所以在对待张都监时,他的个人情绪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心头那把业火,高三千丈,冲破了青天。”
在张都监家里,见人就杀,连一般无辜的丫环佣人也毫不留情,显得特别凶狠,却是杀了许多不该杀的人。之后,还“大义凛然”地用仇人血在墙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大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勇士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