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0 22: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5:18
以黄帝为远祖,以契(偰)(玄王阏伯火祖火神为始祖)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偰xie)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史记·殷本纪》对殷氏族系记载甚详,且绝大部分符合后来考古发现和商文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依《史记》、《世本》、《元和姓纂》等记载,殷商宗族是黄帝的后裔。殷氏先祖自黄帝至契(偰)的传承次序为:黄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偰xie)。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契被帝舜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赐姓子别殷氏。
商地在古黄河下游一带,商部族自契(偰xie)受封于商地(河南商丘)而起名为商,其子孙开始于此生息、繁衍。为保持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必须的地力和商业贸易的便利,其间要经常性的迁徙,到商汤灭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规模迁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区域和空间很大,《诗经》说其“海外有载”,势力范围达到了海滨。契为殷商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业,所以《国语》说契(玄王)勤于商事,经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汤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偰xie即是阏伯)为始祖,所以后世又称契为殷契(殷偰xie)。 传说商汤是一位英明果断,文治武功都十分显赫的领袖,被后世尊为“成汤”、“汤帝”、“殷汤”、“武汤”、“天乙”、“大乙汤”、“唐”、“汤武王”等。汤之前,殷商族是夏王朝的属国,经几百年的经营发展,殷商族力量逐渐强大,夏王朝则日渐衰微,双方力量开始逆转。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汤灭夏后,把都城迁到西亳(今河南偃师市尸乡沟村,一说在今郑州市)。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作“*”,并说这是一件顺乎天意,合乎民情的大事。传说成汤的一生,勤于政务,体恤人民,事迹如英雄史诗般辉煌,受到天下的拥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
自成汤立国20传至盘庚。盘庚继位后,率领部众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当时或叫“北蒙”)。传说汤的七世祖上甲微时期殷商部族曾迁居殷地,部落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盘庚迁殷是有历史渊源的。殷之地望在河、淇之间,即今河南安阳、淇县、滑县及河北南部一带。其中心是位于安阳、朝歌两地的都城殷。
淇县朝歌是商代末年的国都,也是殷君武庚、卫国前期的都城。淇县隋唐前称朝歌,商朝前期称沫邑,商代末年,帝乙徙沬(mèi)。因沬邑城西二十里有朝歌山,帝辛遂将沬邑改为朝歌邑。商朝帝乙帝辛两代都朝歌约80多年,关于商定都朝歌问题,源于古今史*载早有“帝乙徒沬”之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毅然扬弃了“更不徒都”的观点,明确标定:帝乙徙沬为商代的第八次迁都,朝歌是殷商的最后都城。郭老的这一正确观点得到了尹达的完全赞同,尹达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考古学家、原任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1931年即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他为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写了前言,并于1980年在上海出版了这一历史地图集。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白寿彝也秉笔直书:商朝的最后两代国君都居河南淇县。范文澜、翦伯赞、陈梦家等史学家也都坚持“纣都朝歌”、“周克商在朝歌”的正确观点。
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商王帝辛(帝辛、受辛帝名受德)。帝辛是一位有大功的人,他创建的业绩远远超过周武王。新中国开国元勋,一代伟人*讲“把帝辛......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帝辛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机进攻。......结果使商朝亡了国。事实上,帝辛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拥护他。讲商帝辛的坏话是周朝的*宣传。周为了出师有名,当然要讲受王的坏话。帝辛被骂了三千多年,好的是讲不坏的,总有一天要恢复帝辛本来面目。就在历代大骂帝辛甚嚣尘上之时也不断有人站出来为帝辛鸣不平。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的高徒端木子贡就鸣不平:“殷受之过假于夏桀之过也”。对帝辛作了肯定。随着历史的前进,商王帝辛的本来面貌越来越多显露出来,当代大考古学家、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访安阳也写诗为帝辛鸣不平:“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损,千秋公案与谁论?”帝辛讨东夷,保卫了*,把华夏文化传播到东南,对中国社会发展是个大贡献,解放了大批奴隶,促进了商朝的生产和社会文化。囚姬昌于时,维护了商朝西部人的领土完整;清除内部隐患,*了上层*反对派,打下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础,他是统一中国的最早奠基人。原全国*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为帝辛墓撰写了墓碑。 周克商后,为巩固其统治,拢络人心,周武王命人释放商太师箕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国家粮仓)之粟,展九鼎宝玉,封比干之墓,犒赏三军,并向箕子请教治国的办法。箕子以《洪范》陈之,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君王与民众的关系以治国之道,武王邀请箕子协助管理国家,箕子提出殷人不事周政,带领部分殷王族子孙及贵族和不愿做周朝顺民的百姓五千余人从朝歌出发渡海来到朝鲜半岛,创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箕子王朝。留在朝歌的商朝王族子孙以原国号“殷”为姓氏,成为华夏殷姓始祖。
周武王为进一步笼络商民,封帝辛受德之子武庚禄父为殷君,都邶国,祀殷。周武王6年死去,其子周成王继立,因其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姬姓诸兄弟不服,因而造成了西周内讧。奄亳侯劝殷侯武庚禄父举事复辟,于是殷侯武庚趁势发动复国之战,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纷纷参加战争,支持殷侯武庚,姬周诸侯管叔、蔡叔、康叔也倒向殷侯武庚,为其提供军械物资。周师苦战三年才平定殷侯武庚之乱,诛殷侯武庚禄父。殷侯武庚禄父后裔为不忘祖,以祖先封号为氏,称殷氏。殷侯武庚禄父一族,称“殷氏”(这一支脉因属于帝辛之子。代帝胄中的“大宗”,其迁居陈郡长平的一支东汉以后被列为士族)。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之乱后,以周成王之命封弟姬康叔为卫侯,居河、淇之间殷墟,并将殷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大宗族划分给卫国,由此这支商人成为卫国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