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求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3:5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7
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作品名称: 江楼夕望招客
创作年代: 823年
作品出处: 《白氏长庆集》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白居易
目录
诗词正文
诗词注释
赏析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注释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画龙点睛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编辑本段赏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鉴赏题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三个过程?(用文中相关词句回答)
参*
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夕茫茫→灯火万家→月照平沙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汉族,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
白居易
“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太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出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7
你自己看吧
注释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 江楼夕望 招客》作于 杭州 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 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画龙点睛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 灯火阑珊 ,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赏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 长庆三年(823), 白居易 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 钱塘 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 余杭 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 黄庭坚 《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 望海楼 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 钱塘江 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 夏风 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追问次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8
傍晚时分,登楼东望,海天一色,一片苍茫。
山的形态,水的姿态开阔悠长。
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影在水*。
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的声音。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犹如夏夜的清霜。
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比您的茅舍要清凉一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1:08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词注释】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