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3:1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3:50
意大利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贝蒂在论述美的本质时,谈到数的美与和谐,他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数造成的,这些数与构成建筑美的数是相同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认为音乐优于建筑学,因此给予建筑学一个与音乐的比率同样确切的和谐比率是建筑师的追求目标。而中国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现代中国建筑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则认为,建筑的节奏、韵律、构成形式和感受等方面都与音乐有相似之处。
他曾经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扩展资料:
建筑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活动。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的优点之一是它有抵御地震的能力。山西应县木塔建于廖庆宁二年(1056年)。它有900多年的历史。尽管发生了这么多次地震,它仍然屹立不倒,充分证明了木结构的抗震能力。
就建筑形式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大屋顶和斗拱。
屋顶有不同的结构和形式,包括四种类型的屋顶,即厅式、两部分山式、悬挂山式和硬山式,它们分别代表从高到低的不同等级的房屋。
故宫可以用鸬鹚装饰的大厅屋顶,五级以上*的住宅只能正常使用山顶,六级以下*的住宅和平民的住宅只能正常使用山顶。子午门正殿采用臀庙顶级双檐屋顶和太和门双檐两部分式屋顶。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建筑师李兴钢:用科技和创新谱写一曲“凝固的音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3:50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音乐之神俄耳甫斯有一把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可以使木石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广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
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比例和韵律。受此启发,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那句描述音乐与建筑关系的至理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到了19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霍普德曼又补充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种说法得到许多音乐家、诗人、哲学家以及建筑师的认同。
扩展资料:
建筑反映着人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的活动。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防御地震。山西应县的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经受那么多地震依旧巍然屹立,充分显示木结构建筑抗震的能力。
从建筑形态上讲,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和斗拱。
屋顶有不同的构造和形式,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4种,而这分别代表房屋由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
帝王的宫殿可以用有鸱尾装饰的庑殿式屋顶,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常只能用歇山式屋顶,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常只能用悬山式屋顶。午门大殿用的是最高级的庑殿重檐式屋顶,太和门用的重檐歇山式屋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3:51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 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因为建筑空间往往是一个空间序列,是一个需要在运动中逐步铺陈开来的、置于时间推移序列才能领略其全部魅力的一个空间序列。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3:52
展开你的想象力吧!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这种由音乐语言及其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组成方式,就是音乐的结构。如:巴罗克建筑以装饰上光怪离奇,来激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运用建筑上的凹凸、起伏、光影变化、明暗对比等手法,使建筑富于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气氛。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巴洛克音乐追求一种幻想、绘画式的手法,运用阶梯式的力度变化、无穷动的音乐旋律、复杂的复调风格、疯狂的感情倾诉等来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音乐的戏剧性起伏。打破传统音乐的哪种典型美形式。
由于音乐音响的造型性功能,使得音乐美的最直接的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特征上,他体现了人类艺术上的形式美法则。
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一、风格上的对比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中世纪那种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引导人们向天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盛行那种圆顶的建筑,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不叫人们向上帝看,而是向人间看。
二、重复的技巧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那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优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典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观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三、结构上的把握
音乐中的形式结构,如曲式中最小的结构——起、承、转、合(欧洲传统音乐中叫陈述、巩固、发展、终结)四句方块的乐段,其结构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形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大型乐曲交响曲的四乐章,也可以说是起—承—转—合的一种扩展。
音乐的美,也包括音乐结构的美。但是,音乐的结构受限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并服务于它。结构在主题的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再现等过程中,有时强调变化,有时强调统一,完全以内容需要为依据。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再现部中,作者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就省掉了呈示部中曾出现过的“同窗共读”的副部。
四、创作上的沟通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影响。如: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就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观的壮丽与雄伟。
至于建筑设计中讲究主题与形象(造型)、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均风格、色彩与色调等等建筑艺术法则,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二者在美学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筑工程设计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他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内散步时,深切地感到了音乐的旋律;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站在景山顶上俯视北京故宫建筑群时,沿着中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交响乐的主题旋律和对位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3:52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再现部
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就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观的壮丽与雄伟。
我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如《十三陵水库大合唱》(贺绿汀曲)、《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瞿维曲)、《长城随想曲》(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曲)、《三门峡畅想曲》(二胡独奏曲、刘文金曲)、《姑苏行》(竹笛独奏曲、江先渭曲)等等,也可以说是音乐中的宏伟建筑。
我再找找
详细介绍请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338518.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