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9 13:1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49
因为杜甫参加的一场零录取率又称为通场下第的黑暗制举考试。
杜甫有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此为完整版本,大意是: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一定能够很快身居要职,到时候要辅佐君王成为像尧舜一样英明的君主,要让这个社会风气变的高尚起来,但是现在平生的报负全部落空了,决定退隐。
而杜甫参加的是一场制举考试,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它不是固定时间举行的考试,一般是君王为了选拨人才设置的特别考试,考试科目也和我们传统意义的科举不同,而杜甫参加的就这样一场考试。
而这场制举就是从皇帝陛下的一道诏书开始的,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意思也很确,四书五经,你通一经就可以来参加考试,诏书上的艺就是指的儒家五经,但是我们那位贡献了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即真是又奸又狠,他害怕朝外的读书人在文章中斥责他的所言所行。
第一步,先是便命令各郡县精细挑选,并严加训练,只有所谓的成绩卓绝之人,才可以把姓名报至尚书省。
第二步,再委托尚书省对这些人员进行复试,负责监察考试的则是御史中丞。
第三步,对来应试的人进行诗、赋、论各方面的考试,这么一刷二刷三刷下去,最后竟然无一人考中。
面对这样的窘迫境况,大唐帝国的皇帝终于生气了,他大声质问李林甫道:“我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位贤才了吗?”,做为一个口中含蜜的奸相,李林甫早就准备好了一套完美的说辞,不但不*,反而上前表示庆贺,李林便说:“圣上,此事恰恰说明朝中已是人才济济,天下的人才也已经尽列朝位,这就是我大唐盛世,已经野无遗贤了。“
那一年不光才华横溢的杜甫落了榜,所有参考的都落榜了,都是被奸相所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49
因为当时玄宗满足于他创造出来的盛世,开始沉迷于享乐。正直的张九龄等人被罢官,权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李林甫害怕有才之人进入朝堂之后,他就不能再一手把持朝政,所以就在玄宗面前导演了一场的闹剧,他跟玄宗说“野无遗贤”,意思是说,外边没有有才的人了,有才能的人都在朝堂上了,于是导致杜甫及天下士子无一人中榜。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50
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51
天宝746年,才华横溢的杜甫,参加考试,只因当时,时局的混乱,黑暗的制度,因为没有公平的举考,所以才华横溢的杜甫落榜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51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