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00
学生阅读表现力的形成不是作者与作品、教师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取决于读者、作者和材料之间达成和解的程度。通过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表现力》一书的学习,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表现力,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损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足见,培养阅读兴趣不单单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体现着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体现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为了学生的新的教育观念。 二、培养阅读兴趣要有整体观。 兴趣涉及感知、动机、思维、情感、意志等各个领域。从课堂教学这个整体看,兴趣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手段诸多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培养阅读兴趣不能是孤立的局部改革,应有整体观念,注意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全方位地探索。 1、诱发求知*。 课文有取之不尽的知识需要学生获取,教学中善于找到他们的“求知点”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的求知兴趣。什么是学生的“求知点”呢?“求知点”是阅读教材需要学生掌握而又尚未掌握或不完全掌握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既要付出努力,又能得到满足,找准“求知点”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2、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若将阅读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追求意向,就会成为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因而产生兴趣。所以,每节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定出学习目标。严杏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情景导入、揭示课题、了解学情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研读专题从而以学定教。 3、发挥学生自主性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才有可能产生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往的阅读,由教师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讨论、交流,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完了。教师的问题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制着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依赖,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真正阅读时就会无从下手。慢慢下去,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就算学生已有的一点兴趣也会渐渐被磨蚀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科学评价,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是为了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教师的评价模糊不清,学生也会感到一片茫然。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老师这样评价:“你读的很好,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这位同学的脸上看不到被表扬的喜悦,其他同学的脸上也是无所畏的样子。好在哪里?该学习什么?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提高能力,获得成功的乐趣。多元的、科学评价方式才是学生成功的催化剂。 兴趣往往是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源动力,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阅读表现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对于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习作表现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为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当然,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文本,并把文本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入——拨动学生快乐的心弦。 课堂伊始,注重课的导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新颖的方式,创设课堂教学合适的情境,引人入胜,促使学生充满情趣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投入到主动阅读的活动之中。 1.谈话导入。几乎所有的课文都能用谈话法导入,但看是否精到得当,谈话宜抓住关键,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激趣有方。如《悄悄话》一课这样导入:“小朋友,什么是悄悄话?你们有没有跟谁说过悄悄话呢?”学生交流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出示课题:悄悄话 2.故事导入。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故事性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生动有趣,可用听老师讲故事或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拉”住学生耳朵后直接切入,揭题板书,“今天我们一起学讲这个故事。” 3.音乐导入。有些课文富有诗意,或有生活情趣,能和学生的音乐知识联系起来,如恰当运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雨沙沙》一课,让孩子们伴着音乐唱一唱《小雨沙沙》,柔美的歌声捕捉孩子们的思维,带入春雨的世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还诸如谜语、看课件录像等,只要能吸引学生,引发学习的兴趣,拨动他们阅读课文的心弦,都是合适的,那一双双明亮的小眼睛会是最好的证明,闪烁的光泽似乎写出心底的向往:老师,我要读! (二)阅读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快乐的火花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纯的读书会使学生心不在焉、人心分离或者昏昏欲睡,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需要,看一看、讲一讲、说一说、演一演……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同时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 看一看: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课文有些语句表述的事物直观性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头脑里出现二者合一的形象。如:教学《一粒种子》,理解“挺一挺”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观察电脑画面,然后对着画面描述种子的四次“挺一挺”。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理解了词句,对种子的生长过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想一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引导学生想象: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又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反复地读其中的对话。再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不能事事依赖别人。 读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教学中,我常根据教学采用自由朗读、分组读、领读、男女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唱一唱:低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唱歌表演形式,创设音乐情境,借助音乐旋律,能诱发学生兴趣。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后,边让学生跟《小小的船》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幽静的星空,学生的表演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划着小船观看蔚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演一演: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我反复示范,不断启发,孩子们怎么也读不好狡猾的狐狸千方百计讨好乌鸦的哪种语气。于是我让学生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合作演一演……在这种毫无拘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充分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一切都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 说一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如《春天在哪里》一文,反映春天一切生机勃勃的特点,充满了儿童情趣,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后,引导学生作诗。课堂上,孩子们“诗兴”大发。他们模仿诗中的句式作起诗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池塘里。/春天的风微微吹动,/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样的语言,虽然稚嫩,却也童趣横生。仿一仿,不仅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很深远的,拓宽了我的思路和眼界,促生了我阅读教学的表现力,所以我将充满感激地、*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会加入到自主阅读的行列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不断培养阅读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