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3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08
而从宋朝起,这个作弊方式,也是越来越不安全了。宋朝有了“浮票”制度。也就是准考证。一张纸片上写明白考生的相貌年龄身体特征,考试的时候一个个对着查,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的确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古代参与“高考移民”的,有我们认识的“熟人”呢!
处罚方法之一为枷号示众,即被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处罚方法之二为“斥革“,即现在所说的取消考试资格,这条处罚措施与今天很像;处罚方法之三为“仗责、免职、发配”,考生的作弊方法多种多样,将四书五经抄录在衣服里、帽子里、袜子里、手段可谓五花八门。由于市场庞大,坊间还曾出现过专门制造夹带的作坊。
在考试以前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政坛巨卿。向礼部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公卷”或“省卷”,向达官贵人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行卷”,一次投献不中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传统社会也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所以有时候如果跟考官比较熟、考生自己家里非常有钱,就会去买通考官,发展到今天就是所谓的“*手”了。据说,五代时期著名的诗人,著有《花间词》的温庭筠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手。
人们只有通过这条异常狭窄的独木桥,才能跻身社会上层。有人皓首一生苦读“圣贤书”,也有人铤而走险,致力于走捷径,科场作弊之风泛滥。有吏部宏辞举人漏泄题目之事,被御史台*。结果是负责考试的考试官刑部郎中唐扶,侍郎裴稔、郎中周敬复被外调、降职、罚俸。参与作弊,已经登科的十名考生也被黜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08
1行贿,科举制刚出现的时候,制度不明确。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09
科举刚创建的时候,考生答卷上的姓名是公开的,谁阅卷都能看到,到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她发现皇榜上有名字的全是富二代和*,贫寒子弟即使有才华,却屡试不第。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09
海南有个学子把经书的总目录进行分类,在自认为是重点必考的段落换成朱砂记录,方便在考场上查找,还有一个考生则把小抄写在自己的坎肩上,这件坎肩共记录了62篇八股示例文,累计4W多字。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10
最厉害的作弊方法就是走后门了,直接花钱买通*,就算不做题依然会金榜题名!其次就是打小抄这些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