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46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23:21
楹联,又名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品种。它有许多研究、对仗、平仄、虚实相称,字数同等,一幅好的楹联不仅有艺术性,且有哲理性,有的还含有典故、传说。这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或雅或俗,或高深古奥,或平白如话。历史上的文人、诗家、墨客对楹联均甚爱好,佳联问世,可传诵数百年而不衰。
婺源人喜写楹联,又喜张贴楹联。家庭、店铺、祠堂、庙宇、亭阁均挂楹联。一般作品多用纸写,如是名人撰写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则用竹刻和木雕,刻后还洒上金粉。
座落于婺源北部的大鄣山,是该地的一大骄傲,旧志谓“钟灵发脉之地”。《山海经》载有一幅楹联道: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
这是写大鄣的地理方位的,又说明了该山的历史位置。徽饶是徽州饶州,吴楚指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和楚国,当时,婺源属两国的分界地方。
还有一幅对联,是写大鄣山“风水”价植的。
秦岱钟灵,孔子万世表率;鄣山毓秀,文公百代经师。
文公,即朱熹。就象泰山孕育了孔孟一样,鄣山造就了朱熹。因之,婺源被誉为“东南邹鲁”。
桃溪(坑头)村潘氏宗祠贴有一幅对联,曰:一门九进土,六部四尚书。
气魄之大,自豪之雄,真有不可一世之概。一查,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共出了四十位进士。其中一房不止九位,而是十一位,九者,多也;
六部四尚书下联,有两种说法,该村确定有四人担任了尚书官职,另一说是潘璜,他在六在中担任过户、工、吏、兵四部尚书,这副楹联可形容大鄣山的楹联,前后呼应,后者为关者作出有力的佐证。
乾隆年间,婺源同乡会在上海建“思慕堂”,塑朱子(熹)象,以祭祀之。其中有一副对联为婺源儒商胡裕昌所题,联曰:由沪渎以溯皖江,卓然后进师表;景濂溪而宗洛水,瑰哉大宋哲人。
江湾镇旃坑村萧江宗祠有一副对联,将该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均写于内,对仗工整,文字形象生动。
绣水攸山,环绕祖祠凝淑气;汉候唐相,历辉国史振芳声。
旃坑江姓始祖,乃汉相萧何(封赞候),至唐,又出大司空(相当宰相职位)萧遘。故称汉候唐相。唐末,黄巢起义,萧姓避祸,改为江姓。该宗祠称萧江宗祠,系不能忘祖之意。
江永是著名学者,善文能诗,亦擅长楹联。他曾为家乡写过这样一副楹联:水贴荷钱,买来湖山千万顷;山垂木笔,描得春景二三分。
当时婺源一知县看了此联,说:“此联所云千万顷,何其壮哉,而二三分之语,又何显其小!不如改为描得春景二三川。县令回衙,苦思再三,自愧不如原句精炒,遂返回重新改回。
江永还有一联,哲理深入浅出,令人寻味而赞绝:雪趁风威,自占田园能几日?云从雨势,黑满天地不多时!
婺源茶亭有不少佳联,即通俗易懂,又通情达理。
如秋口镇秋溪村茶亭的对联:对面那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前程。
紫阳镇北面回岭茶亭的对联,令过往者思考。联曰:因甚的走忙忙,这等步乱心慌,毕竟负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宁可情容理让,请回宅上讲调和。
该岭原或并不叫回头岭,此联一出,行者悟出情理,故而改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重要印记,重点包括:传统表演艺术,包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建筑、器具、手工制品等实物组成的文化空间。 婺源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挖掘、保护、传承好这些珍贵历史遗产,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婺源县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县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茶艺 民俗 婺源乡村文化 民俗 婺源县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茶艺 民俗 婺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舞蹈 婺源傩舞 婺源徽剧 二、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三雕技艺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三、民间美术 婺源砚雕技艺 四、文化空间 婺源文化空间 五、消费习俗 婺源茶艺 婺源小吃糯点制作技艺 婺源菜制作技艺(蒸菜、糊菜等) 六、传统民俗 婺源抬阁 婺源灯彩 婺源豆腐架 七、民间音乐 婺源民间小曲小调 八、民间文学 婺源谚语 婺源楹联和匾额 婺源民间故事 九、礼仪习俗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民间祭祀活动 婺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婺源木雕传承基地:华龙木雕厂 友鸿徽艺雕刻厂 婺源徽剧传承基地:婺源县徽剧团 婺源茶艺传承基地:婺源茶校 歙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朱子艺苑 婺源傩舞传承基地:秋口镇长径村 婺源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胡振坤 傩舞 江裕民 徽剧 江湘璈 徽剧 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傩舞: 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徽剧: 是京剧的祖宗。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三雕: 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的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甲路产纸伞久负盛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婺源龙尾砚雕刻技艺: 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其创始人是婺源猎人叶氏,产自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茶艺: 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抬阁: 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捍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在徽州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它有40多个剧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婺源灯彩: 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 婺源豆腐架: 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婺源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婺源楹联和匾额: 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经常通过对联生动体现出来。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写景咏物,言志抒怀,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朱熹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