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7:48
你很可能听说过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拿来做丹药和烟花,而西方人却用来制造*炮。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中国宋代开始大规模在军事上使用火药、火器,而众所周知,宋末元初,蒙古(元朝)军队的攻城略地也采用了火炮。至于元末明初,元朝*军和各路起义军都动用了威力惊人的火器。在明末,无论是明*援朝抗日的作战,还是明*军和后金(清)军队的对决,火炮、火*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重要战事的走向及结果。
那么,为什么到了19世纪30-40年代,清*的军队却几乎不具备热兵器装备经验,作战协同水平还很低,在人数有限的英国远征舰队面前显得毫无还手能力呢?
鸦片战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默里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系主任欧阳泰(Tonio Andrade)所著的《从丹药到火炮》一书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欧阳泰驳斥了流传很广的“竞争国家体系”说法——一直以来,许多*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宣称,欧洲国家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形成的敌对关系,迫使其改进*、经济、军事结构,而集权式统一的古代中国却拒绝创新,从而丧失了竞争优势。
欧阳泰在书中通过翔实的史料依据揭示指出,古代中国早于西方在军事上使用火药、火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宋代到明代初年的古代中国,战争间隔期并不长,朝廷必须要配备火器部队,才能避免在重大战争中失败。而到了土木堡之变以后的一个世纪,古代中国迎来了和平稳定的周期,这降低了军事创新的动力——尽管如此,当后金崛起,倭寇横行,古代日本的军阀流露出对朝鲜甚至中国的觊觎野心,欧洲殖民者踏足东亚后,中国明朝又开始顺应时势进行军事创新。欧阳泰指出,在明朝晚期,欧洲人长时期保持了远洋海战和要塞修建的优势,但中国和朝鲜都训练出了能够娴熟适应火器作战、马战和步战的精锐部队,至少不逊色于当时的西欧军队。
载有早期火炮武器的宋代船楼
《从丹药到*炮》书中还指出,军事史家有关操练术和轮射术是西方发明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现代欧美军队的操练和轮射方法源自16世纪90年代的尼德兰,而这确实受到古罗马的古典操练影响,但毕竟曾经长期中断。而在中国,轮射技术自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具体完善在唐代,一直延续了下去。宋代名将吴玠、吴璘驻守堰塞,采用轮射击溃了兵力占优的金*队,完颜兀术大败而归。14世纪晚期,明军在云南平叛时,也以火铳、神机箭的轮射阵击溃了叛军的象兵。
有意思的是,有别于其他史学家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评价,《从丹药到*炮》这本书将之称为“火药皇帝”,强调明太祖之所以能够打败元军以及其他义军,就因为火器的有效采用。尽管如此,书作者也清楚的指出,无论是宋代、元代还是明代,中国本土的火器在军事中往往都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而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为在古代中国,都城、省城、要塞的城墙厚度往往超过10米,这是近代重炮也无法轻易摧毁的厚度,所以中国式古代火器的规模偏重于小型化,而是更多的从宋军、明军克制草原骑兵的角度出发,偏于小型化。
奥德雷克城堡防御布局
由此也很容易解释为何是西欧而非中国研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炮、巨炮?大炮、巨炮对于欧洲*上那种城墙仅限于2米左右的城市,具有摧枯拉朽式的破坏威力。特别是奥斯曼帝国以巨炮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战役,就改写了欧洲攻城的战术思想。这之后,由于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包括船载火炮和陆军火炮)的改良发展不断加快,从而很好的适应了欧洲中世纪末期到近代不断展开的战争。
真正导致中国火器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时间点,出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清*巩固其统治后,尤其是击败三藩、与进犯黑龙江的沙俄军队打成平手、收回台湾后,国内开始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和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