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3:57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与对方发生冲突,或不能用说服的手段来使对方就范时,不如顺着敌人的意愿,引导他发生错误。即在说话时,故意设置一种圈套,进了这个圈套,对方则犯了错误。设得巧妙,迷惑性大,*力大。才能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正面进攻中的阻力,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诱”字。但这种“诱”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用假象迷惑、欺骗对方,而是诱导对方随从自己的意愿向真理低头的方法。
钓鱼不能让鱼察觉钩上的饵;捕兽不能让野兽发现浮土下面的陷阱。诱敌就范法是用别人意想不到的策略来取得攻心的胜利。
也许你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停步于百货商店的专柜前,数着钱包里的钱,正在犹豫是否该买哪一件衣服时,如果对方是位精明的售货员,她会暂时观察正在迷惑的你,然后提供选择说:“颜色方面,你是希望明亮些还是稳重些?”事实上,你犹豫并非是由于颜色或款式的关系。但此时售货员却把你要购买作为既成的前提,直接展开第二阶段的提问,这种“两者必居其一”的提问,导致你忘记了刚才所犹豫的真正原因。最后,售货员还会补充道:“这个,……就你的体型和年龄看,我建议你还是选择色彩明亮一点的为好。”如此一步一步地,你就被诱导以购买为前提来思考问题。这样,你早先那是否要购买的选择,不知不觉地就被她那或买明亮的或买稳重的色彩的选择所代替,而且还使你错觉自己是作了一项自由的选择。
暗设“陷阱”法还有一种方式是,提问人根据一般人对后来提出的问题印象最深的特点,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真正要求放到后一选择方案里。这样,对方在选择了后一方案后,还不觉得是掉进了人家的“陷阱”,而且以为是作出了一项明智的自由选择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某家百货商店让售货员询问大批的采购客户:“是替您把东西送到府上,还是由您自己带回去?”就是这么一句话,便使送货的工作量减少了70%。因为当你提问时,许多人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后者。
在论辩中,有时对方也会设置一些圈套,诱使我方上钩,我方在了解对方意图的基础上,在对方所设圈套之外再设一层圈套,让对方在实施预定计划的过程中,落入我方的圈套,这就是论辩中的“套中套”。
设置圈套的方法还有很多,也称复式法。这种谋略的问话中隐含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要求对方回答问题,从而达到制伏对方的目的。复式圈套又通称复杂问语。比如:
(1)你把脏物藏在何处?(2)贵国帮助巴基斯坦制造核武器有没有远大的和平计划?(1)和(2)都是“复杂问题”,其间隐藏着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假如对此问题你失去警惕,往往会钻进对方所设的圈套之中。问题(1)隐含着一个假设——你已经偷东西了,因此你无论回答是否,都会无形之中承认自己已经偷了东西。
问题(2)也隐含着一个“对方未接受的假设”,即“贵国”已经帮助巴基斯坦制造核武器。输出核武器技术是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心怀叵测,无论回答是与否,也就承认了已经将核武器输出给巴基斯坦。
复式圈套逻辑上又称为复式诡辩,它把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隐含在问题之中,诱人上当,以此达到某种目的。复式法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但移植到舌战谋略中,在一定条件下却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在*、外文、经济生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北京火车站,一个清洁工人正在打扫卫生,突然发现前面有个旅行包。他正想拿去交公。有一个自称到长沙去的旅客走出来说,包是他的。
清洁工人看他那种慌张的样子,疑窦顿起,机警地问题:“里面有几件西装,什么颜色?”
“长沙旅客”佯装回忆的样子,说:“对不起,西装是我妻子放进去的,大概两件,一件做客穿,一件平时穿,颜色嘛,都是深颜色的。”
清洁工人诙谐一笑:“对不起,里面没有西装,只有一件毛衣和食品。”
“长沙旅客”连忙解释:“衣服是我妻子放进去的,我没有仔细看,不过这皮夹是我的,里面有粮票和钱。”
清洁工人说:“好吧,有多少钱,几张10元的,几张100元的?”
“长沙旅客”说:“具体的记不清了,大概有10张10元的,5张100元的。”
清洁工人放下手中的工具,当众打开钱包,对群众说:“钱包里的钱不是10元,而是一张100元,7张5元的。你想冒领,跟我到民警那里去一次吧。”
在这段对话里,这位清洁工人采用的,便是复式圈套谋略。他把假设隐含在问句中,诱使对方去钻。先问对方有几件西装,是什么颜色的,其实里面并没有西装,长沙旅客贪利心切,不知是计,显出了原形,接下来如法炮制,问他有几张10元的,“长沙旅客”虽然上过当,但毕竟是做贼心虚,又一次露了马脚,这也充分显示了复式圈套的价值。
看来复式圈套有其特定价值,它一方面将某种企图隐含在发问之中,另一方面又以另一个问题引开对方的注意力,因而这个对方不能接受的假设更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这种谋略名为A,实为B,声东而击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故而使财主与“长沙旅客”步入迷途,莫衷一是,一筹莫展,只能束手就擒。兵者,诡道也,取胜往往以误敌为前提,使用各种手段迷惑对方;而复式圈套则是十分有效的一种。
在*、军事、经济等领域中也要注意警惕别有用心的人使用复式圈套来进行反宣传。巴西《圣得罗日报》曾刊登西班牙*党总*圣地亚哥·卡里略会见记者的一段话。
记者:“您认为对‘四人帮’进行的这种*审判是正当的吗?”
卡里略回答:“这不是一次*诉讼,而是正在对他们的犯罪进行审判”。
这位记者的提问,实质隐含着“*审判”的意图,这位记者用心十分狡猾,卡里略没有理会“是否正当”的*问题,而是对其隐含的“*审判”作答,指出“这不是*审判,而是对他们的所犯罪行进行审判”。
那么怎么来应对复式圈套呢?复式圈套把对方不能接受的观点隐含于其中,又以有关的问题作为幌子发问,所以破解的关键是不要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应该避开圈套,把隐含的观点直接挑明。这正如西班牙*党总*回答记者的问题一样,如果他回答“正当或不正当”,只能是上了当,中了圈套。回答问题时要把注意力集中于那隐含的观点和企图,否则容易上当而置于十分被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