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泥鳅的条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1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1:21
孵化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
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充气量大小与卵质密度有关,如鱼巢放置密度较稀,卵质好,则充气量小;反之,充气量要大。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
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
蛋黄要用手捏碎经120目筛绢过滤后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残渣,并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鱼高密度暂养的时间一般为5天,以后可转入池塘中饲养。
扩展资料
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为22-28℃;
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才出来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1:21
(主持人)刚才看到的那位小伙子叫唐思军,是搞泥鳅繁育的。在前不久的节目中,我们曾介绍过他给泥鳅催产的事儿。今天要说的是他帮泥鳅孵化的事儿。给泥鳅催产、帮泥鳅孵化是人工繁育泥鳅过程中最关键的两步。第一步就是通过注射催产激素,让性发育到一定成度的泥鳅,集中在同一段时间内产卵,可这产下来的卵得怎么才能把它们集中起来,孵化出更多的小泥鳅呢?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
要想掌握人工孵化泥鳅的门道,就得先了解泥鳅在自然环境下是怎么孵化的。
这泥鳅也是鱼,所以它和普通鱼类一样属于卵生,雌雄亲鱼排卵、排精是在水中同步进行的。在繁殖的季节,也就是4—9月份的时候,成熟的泥鳅,会将自己的卵产在水草上面进行孵化。
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 泥鳅养殖户 唐思军:
(采访)泥鳅的卵它是一种沉性卵粒,产了之后沉在水底,而且它具有一种微微的很弱的粘性。
专业的说,泥鳅的卵属于微粘性的沉性卵。这种卵的特性就是卵膜微微有一些粘性,遇水会粘附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附着物上,所以在自然环境下泥鳅会选择水草当鱼巢来孵化自己的宝宝。但是由于卵粒的粘附性不大,附着力不强,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卵粒很容易从附着物上脱掉落到水底。 这些是放大后的是泥鳅卵,它们实际的直径只有0.8毫米左右,像这种就属于受精卵,几乎完全透明,在22—26度的水温中,只需要30多个小时,它们就会变成小泥鳅苗,但是它们要在3天以后才能游动,这就是泥鳅自然孵化的特性。
可是在自然环境中,因为受到天气、水温、天敌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泥鳅的自然孵化率是非常低的,只有20%--30%。 而人工繁育就不同了。
(采访)小唐:像现在的话,我们的孵化率在80%到90%,那么成活率就是在80%以上。
泥鳅卵的孵化率达到了80—90%,这可是小唐摸索了两年多得到的成果。因为泥鳅的人工繁育是近两年才开始,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作为初养者的小唐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拿收集卵粒来说吧,他就走了不少弯路。
(采访)小唐:最初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小池里面放上一部分干净的水草,让种鳅把卵粒产在水草上,那么产了之后,我们再到其它小池里面去孵化。
在自然环境里,泥鳅习惯把水草当成鱼巢,所以仿自然人工人工繁殖的时候就得给它们提供这种条件。 小唐用的是消毒之后的水葫芦,水葫芦的根须比较多, 当种鳅们在上面产卵受精的时候,卵粒可以比较集中的错落分布在根须上。这样人工收集卵粒就比较方便了。但是这些收集起来的卵粒,必须移到另外的池子里单独孵化,这是一种常见的仿自然人工孵化方式。可实际操作之后,小唐发现这种方法并不理想。
(采访)小唐:卵粒和种鳅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把卵粒损失掉,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碰坏卵粒这种情况。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泥鳅的产卵特性。 泥鳅属于多次产卵类型的的鱼类。在一个产卵期每尾雌泥鳅可以产3000-5000粒卵。但是这些卵要分10几次产出,一般来说每次产200—300粒卵,可这一棵水葫芦最多能收集300—400粒卵。这就意味着,泥鳅产卵期间,工作人员得仔细观察,一旦发现鱼巢附着的卵比较多的时侯,就得及时更换新的鱼巢继续收卵。如此一来很多卵 粒就会从水草上滑落到池底,对于掉到池底的卵来说成活率是很低的。
(采访)小唐:这个水草在操作过程中要掉下一部分根须,那么这个根须掉到水里面之后,卵粒就出现死亡就污染水质,泥鳅对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但是小苗在孵化的过程中呢,对这个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自然环境中,泥鳅喜欢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等潜水水域中,只要水质肥沃,没有污染,就能满足他们生存的需求, 可是这些卵也就是它们的孩子不行,娇气的很,对水质要求很高。
(采访)小唐:要求是清水而且没有其它的异味,水质要求要高一点。
就是说水体的透明度要高,像井水、自来水、地下水都可以用来孵化卵粒,但ph值应在6、5-7,水体中不能有污染物。 可话又说回来,这些知识小唐都懂,为了不让水质有污染,这孵化池使用之前,他都会用 进行消毒,用来收集卵粒的这些水葫芦也都是消毒之后再使用,为什么它们的根须掉到池底还会污染水源,造成卵粒的死亡呢?
(采访)小唐:因为卵粒要出小苗的时候,有一个微弱的力,会动,那么这个时候根须和卵粒搅在一起,卵粒动不了,最终导致那个小苗出不来 。
这是正在孵化的卵粒,里面的鳅苗要想破膜而出,就得运动,但是这个运动的力量很弱, 在这个时候一旦有污染物覆盖到它们的身上就会成为障碍物, 让它们失去运动的自由,后果就是导致卵粒死亡并污染水体,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这些掉下来的根须对于孵化期间的卵粒来说是很大的隐患。为了免除这些隐患,小唐干脆换了个方法。
(采访)小唐:后面呢我们就把这个草撤去了,没有用草,直接让泥鳅在池底产卵,这样平铺在池底充氧孵化。
就是说,不用水草收集卵了,让种鳅直接把卵产在池子里面,等产卵完毕 ,把种鳅收走,让卵粒就呆在原来的池子里进行孵化。这样就解决了水草压迫卵粒从而污染水源的问题。此外,为了给种鳅和它们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孵化条件,小唐还把孵化池改建到了大棚里 。小唐了解到,这种孵化方式简单好操作,鳅苗的孵化率也比较高,所以小唐的信心很大,可是初次尝试的结果并不如意。
(采访)小唐:开始看着产的卵粒比较多,后来看就不是很多,就比较少了。
这种现象曾让小唐感到奇怪。明明看见泥鳅产了很多卵,可最后把种鳅捞出来,一合计,卵的数量并不多! 为了搞清事实,他在玻璃缸里搞了一次试验,在观察中,他发现了卵粒丢失的*。
(采访)小唐:种鳅它把卵粒给吞吃了。 就是种鳅产卵有早晚,时间上有一个差异,有的早产有的晚产,早产的种鳅产完之后,那么它在这个池子里面会吞食卵粒。
(主持人)原来丢失的卵粒被种鳅给吞吃了!其实这不难理解, 你想啊,泥鳅在产卵过程中运动量是非常大的,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一旦生产完毕肯定是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但由于种鳅们的生产速度不一样,有快有慢,所以小唐很难及时的把早产的种鳅给捞出来,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采访)小唐:就设计了一个小网在水里面,就是加了一个小网。
小唐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很实用。 你瞧,用网布把做隔断,种鳅们在可以在网布上面交配、产卵,卵粒可以通过网孔落入池底 。
(采访)小唐:这个网布网孔选择8—9目的, 那么泥鳅跑不掉,卵粒又可以很轻松掉到池底去。而且边上的网必须要高于水面,不能让种泥鳅掉到 掉到网的下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