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1:20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极尽婉转含蓄,也将他心底里的细腻,展现的淋漓尽致。北宋仁宗朝,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的文人士大夫。
比如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富弼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点拨,有的更是直接出自于其门下。
老师就是老师,这些人中当属晏殊的官坐的高,坐的最稳。他当了一辈子的悠游宰辅,虽波澜不惊,但终归是得以善终。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总是那幅老成持重的样子。不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所以,诸如欧阳修这样的愤青,屡屡对先生提出质疑,认为他是尸位素餐,只顾得明哲保身,而弃江山社稷于不顾,甚至连他的女婿富弼都说"殊奸邪,党夷简以欺陛下"。后世对他的评价,大都也是夸赞其文采斐然,鲜有表彰其政绩者。
1.权力分化,以防危机再现
早年间的晏殊,并不是什么朝廷命官,他也曾经做过很多年的宦游人。直到庆历二年,"戊午,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吕夷简判枢密院,户部侍郎、平章事章得象兼枢密使,枢密使晏殊同平章事"。
自此以后,晏殊正式跻身高位,成为宰辅之一。其实宋朝的宰辅集中制,还是有些民主性和先进性的。
各部门的领导,相互制衡,以免出现有人独揽大权,架空皇帝的情况同时更有助于集思广益,为国谋得良策。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避免宦官当权或者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
这个领导班子由多人组成,主要以两位宰相为主。他们轮流当笔,权力大致相同。此外,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也能够参与进来。
再加上由二到四人构成的参知政事,他们共同形成了宰辅集体领导制度。每有大事发生,他们都会集体商议对策,而后共同面圣制定可行方案。
而作为宰相的晏殊,就是这个宰辅领导*的核心之一。同时,他又曾当过仁宗的老师,一般人不敢轻易得罪。
2.身居高位,而不得不谨言慎行
所谓"高处不胜寒",对于没有当上宰相的人而言,他们觉得到了这个官职,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凡事都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可是真正的做到那个地步,就会变得心惊胆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对仁宗的疼爱,所以他尽可能的不为这个学生添麻烦。同时,他也害怕被人抓住把柄,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此外,站在那个位置上,可以说跺一跺脚,就会引起"地震",故而他从不肯轻易表态。
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早在真宗赵恒在位时,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时同为宰辅的王钦若与马知节,政见不合,后者不断的诽谤打压前者。真宗直接不问缘由,将两人悉数罢免。仁宗景祐年间,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