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1 02: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20:23
具有现代意义“民族”称呼是在19世纪末传入我国的,但一般来讲,中文学界以《左传》中“非我族内,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来定义族群与文化差异,虽然古代没有诞生“民族”二字。
但周朝也是划分四方之民,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这应该是最早期的一种“民族”称呼,如今我们一贯认为中国是56个民族,但其实还有许多未识别的民族,穿青人就是其中之一。
“穿青”顾名思义是源自穿青人的表面服饰,他们的衣服多以青色为主,在节日、婚姻、丧葬等习俗方面跟周围的民族不同,其语言为是一种“老辈子话”,这是贵州通行的官话夹杂民族母语形成的语体,但穿青人来源未定,因此即便有70万人,也很难列入一个民族。
根据穿青人所说,他们都是明朝迁移过来的,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多次“平滇”,企图将驻守在云南的元朝梁王一举扫平,在这战役当中,当属洪武十四年讨伐规模最大。
明太祖封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调动30万大军进入贵州,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战争持续了两年之久,明军为了防止地方反抗,就实行军屯制度。
也就说驻守的士兵,三成继续操演练兵,余下七成种地,自给自足,他们屯军的地方被称为哨、卫、铺、堡、屯等,当时明太祖为了能够让他们安心驻守,还将士兵的家眷送了过去,世代相传,现在在贵州也有一些“屯堡人”。
这支穿青人可能就是明朝驻守军队的后裔,由于他们驻扎的地方都是边界,又自给自足,因此很难了解到外界的变化,明朝基本没有关于穿青的记载,但在清朝穿青人已经出现了文字记载。
清康熙三年,水西穿青人密谋起义,大概是为了“反清复明”吧,但起义最终失败,在贵州民间《水西传》歌谣就描写了清军疯狂报复穿青人的暴行,光绪《平远州志》又载:壬戊同治元年,穿青民及龙杠作乱。起义再次失败。
从这些来看,穿青人一直都是生活在战乱当中,清军或许因为他们的明朝后裔经常*,但是这些都难以证明穿青人的来历,也不能说是少数民族,就给予少数民族的身份,关于穿青人的来历,学术界有多种说法,难以统一。
所以穿青也就成了“未识别民族”,在他们的身份证上,也定为穿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