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吃吧的由来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8:53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因当地风俗而异,特色鲜明,风味独特。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现代人吃小吃通常不是为了吃饱,除了可以解馋以外,品尝异地风味小吃还可以藉此了解当地风情。也有些人因胃口小或由于疾病不能吃得太多,三餐不足以供应必要的营养,需要在正餐后额外吃一些小吃补充。小吃一般售卖起点低,价格不高,普通人都可以买得起。
自古以来,流传在民间的重庆小吃繁杂多样,因其独特的川渝风味而备受人们喜爱,像重庆的麻辣烫、酸辣粉、梆梆糕、九园包子等都享誉海内外,基本上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见到这些重庆小吃的身影。
而关于这些小吃的由来,往往都伴随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重庆麻辣烫
麻辣烫起源于四川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后来,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麻辣烫渐渐从江边走到了岸上,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
重庆酸辣粉
说起酸辣粉的来历,广泛流传着这样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是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三人结义后, 桃园的主人专门为他们做的饭菜,选了当时比较为人喜欢的红苕粉做主料,寓意这三人的友情像这粉条一样绵长,又加了一种特辣的小尖椒,和老坛酸菜以及红糖与黄莲在里面,刘备的意思是要让三人明白酸甜苦辣都不怕,著名的重庆酸辣粉,还有贵州和四川的酸辣粉、由此演变而来。后人因为其味酸辣入味,渐渐就改成了“酸辣粉”了。重庆酸辣粉特点是“麻、辣、鲜、香、酸且油而不腻”。
梆梆糕
在小滨楼重出江湖的“梆梆糕”,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到了傍晚,就会有小贩沿街敲着木棒售卖一种小吃,当时就有一首童谣叫“梆梆糕,咄咄咄,里面装的是耗子药”,因为当时物资紧缺,为了让孩子们止馋,大人们就会谎称里面装的“耗子药”吃不得。之所以“梆梆糕”要到傍晚才卖,是因为“梆梆糕”其实就是早上卖剩的发糕。傍晚出摊,趁着夜色将切成小块块的发糕煎成二面黄,换个“马甲”继续出售。而叫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担夫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敲,有人要吃,立即停下来,为你烙一个,有点类似现在的三角粑,那个味道,很远都闻得到。
九园包子
九园包子距今已有80年历史,1931年,内江人苏泽九来重庆谋生,在解放碑石灰市开了一家包子店,并经营银耳汤等,由于他做的包子又圆又香,天天都有人排队购买,市民给其取了一个名字叫九园包子,在老市民中,一直流传着九园包子馅烫背的典故。据说有个人买了九园包子,吃的时候,猪油白糖的包子馅流了出来,烫了手,这个人赶紧*手上的馅,结果包子越举越高,最后,包子馅流到了背上。后来,九园包子先后迁到小什字、上清寺,上世纪90年代,因城市拆迁而消失。
同样是包子,传统的九园包子和超市里的包子就很不一样。2011年,九园包子在上清寺重新开业,其核心传人龚志国称,九园包子与其他普通包子的做法完全不同,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因此,九园包子吃起来皮香糯松软化渣,馅料味道香浓。以其最有名的酱肉包子为例,选用最好的猪前夹肉,洗干净后,用刀把瘦肉和肥肉剥离下来,再将瘦肉和肥肉切成3厘米左右的小块,然后在锅里炒制20分钟,加入酱料等,炒好后,再人工剁成0.5厘米大小颗粒的肉,包子里的馅要三分肥肉,七分瘦肉,再回锅炒和加料。蒸包子的时间差不多11分钟左右。、
其实很多小吃的由来都是跟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有关,如果仔细探索,或者询问下当地的老人,关于小吃的来历可能就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