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6:46
八面城地名之由来,据有关资料与《昌图府志》记载,于清道光初年,修筑城堡时挖得石碣残碑段,呈八棱形,直径38厘米,高44厘米,角棱清晰,无文字迹象,故此得名八面城。该城是北宋大辽年代韩州官府驻地,距今992年,到了金代该城是大都会之一,为柳河县治。韩州府有过“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传说,所以八面城又称作古韩州。
在解放战争年代,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成立昌北县,县*驻地在八面城。1954年12月,昌北县并入昌图县;1961年5月,县委设八面城工作委员会,1968年8月撤销;1970年2月,设八面行政区,同年10月撤销;1988年10月末,八面城乡与八面城镇合并,设立副县级镇,列为辽宁省特别经济实验区。
八面城特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便捷。城区内有楼房100栋左右,建筑面积大约30万平方米,有近万平方米文化广场可供群众休闲娱乐。境内昌八公路和双八公路纵贯南北,平齐铁路、集(集安)锡(锡林浩特)公路(国道303线)、新梨公路横跨东西,距昌图县城70公里,距四平市区30公里,处在辽西北经济发展圈内。有线、移动通讯可直通全国、世界各地;电力充沛、供力充足;金融体系健全,可办理各类存贷业务。
八面城镇位于东经124°22′,北纬43°11′位置,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宜农宜林,有耕地面积16.3万亩,年粮食总产量可达1亿斤,是全县著名的商品粮大镇。
农业基础雄厚,以蔬菜、马铃薯、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已达8.3万亩;以猪、牛、禽为主的畜产品全县第一;林业以成为重点产业之一,发展迅猛,森林总蓄积3万立方米。肉禽用农副产品加工业已具规模,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GDP平均增长率达18%以上。
镇内环境整洁、优美,没有污染,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工业、农业、餐饮娱乐等综合项目的开发。韩州古迹遗址全省著名,可发展旅游业。
东北电网6.6万伏高压线路从镇中经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8%,供热管网改造已经全部完成,满足了全镇的供热需求,总供热面积6万平方米。城镇道路实现网络化,街区道路体系完善。公益设施基本现代化,拥有县级卫生机构3家,镇级卫生机构2家,形成了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
八面城镇镇内共有单位78家(镇直单位26家、共管单位27家、上级派出驻镇单位25家)。有党(总)支部69个、党员2032名。金融体系健全,银行、信用社2个,保险公司1个。设有昌图县*分局、交警中队、国税分局、地税分局、技术监管分局、工商所、交通运输管理所、养路费征稽所、农机监理所、中心土地所、物价站、环保站、动检站、法庭等重要行政分支机构,为当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镇内成立镇综合执法中队,不仅用细致的管理为城镇建设保驾护航,而且还起到了为百姓服务、为群众解忧的作用。重新确立了环卫所的隶属知系,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镇区内卫生日产日清,达到了全天保洁,为招商引资和壮大民营经济用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镇内有县级高中1所,教职工220人,升学率89.6%,有县级初中1所,教职工280人,升学率88.5%。有县属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52人。有镇属中学1所,城镇小学4所,村小学17所,有教职工355人,有学生4965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5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科技贡献份额达45%以上。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环境
以蔬菜、经济作物、畜牧和林业四大开发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建立起了高产玉米、转基因马铃薯、苗木花卉、肉禽繁育和万只鹅养殖等生产基地。特别是以肉鸡饲养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势态强劲,素有辽北肉鸡饲养大镇之称,以此带动肉禽、农副产品深加工,扶持壮大了以盛德、曙光等为代表的肉禽加工龙头企业。
围绕马铃薯、花生等产业发展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以建材批发、煤炭经销、畜牧交易和机动车交易为主的四大市场正在积极筹划运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