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2:08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全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形成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夏长冬短,四季宜耕,但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 23.76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47%。东西最大跨距约 771 千米,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约 634 千米。
(一)地质地貌
1. 地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濒太平洋构造带与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南岭构造带的中西段。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形成沉积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质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可上溯到距今 16.7 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历经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乃至近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分布最广,遍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和桂西北,构成全国乃至世界上典型的岩溶地区之一,面积占全自治区的 88.00%。沉积岩在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往往形成各种沉积矿产,某些质纯的沉积岩本身就是非金属矿产。岩浆岩也分布较广泛,主要位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面积占全自治区的 9.03%;形成时代多,有喜马拉雅期、燕山期、华力西-印支期、加里东期、四堡-雪峰期,岩类齐全。岩浆活动有利于成矿和矿质富集。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岩石种类简单,变质作用程度低,形成矿产较少,面积占全自治区的 2.97%。
在地球内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壳及其岩石发生以褶皱和断裂为主的各种构造形变,形成隆起、凹陷及内陆盆地 3 种构造型式。褶皱和断裂非常发育,主要断裂或断裂带共 21 条,北偏东向、东北向和西北向断裂构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构造的基本框架。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发生过构造运动共 19 次,主要的有四堡运动、广西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属造陆运动或褶皱运动。
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显示相对平静和显著活跃相互交替的特点。一个地震活动周期为 360 ~ 400 年,其中,平静期为 160 ~ 200 年,活跃期约为 200 年。从 19世纪 50 年代以来地震资料看,4.75 级以上的地震平均约 5 年发生一次,但时间分布很不均匀,有时数十年一次,有时则连年发生。
在目前地震活动周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相邻省份有两个主要中强地震区域,即平果—乐业—云南省富宁和灵山—容县—广东省廉江,约 69% 的 5 级以上地震和所有 6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这两个区域,现代仪器记录的微震也多在这两个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震分布是由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决定的,尤其与活动性断裂的分布有着内在联系。自治区的活动性断裂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西向 6组,其中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为主,构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活动性断裂的“X”形格架。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北西向断裂分布于桂西北,这两组断裂活动导致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发生。近代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桂东南和桂西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小地震频度较高,中强以上地震较少,震源深度较浅,因此,地表破坏烈度相对较高,这种小震级高烈度的地震现象以河池市较为典型。
2. 地貌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体呈现出山地多、平原少的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如下: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海拔一般为 1500 ~ 1800 米,2000 米上下的山峰也不少。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西部为桂西岩溶高原,海拔为 1000 米左右,高原之上有六韶山。西北部为金钟山、岑王老山、青龙山、东风岭,组成云贵高原的南缘,海拔为 1000 ~ 1500米。北部分布着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海拔为 1500 米左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海拔多为 200 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因受中部弧形山脉(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都阳山、大明山、莲花山)的分隔,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区、武鸣县、南宁市区、玉林市区、荔浦县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 4 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23.50%;海拔为 400 ~ 800 米的低山次之,占总面积的 15.90%。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为 2141 米,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海拔为 200 ~ 400 米)。丘陵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10.30%,以高丘陵居多,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原分布零散,规模不大。海拔为 200 米以下的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26.90%。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两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 63000 公顷 。
(5)喀斯特地貌广布,类型众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 37.80%,集中连片,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其岩溶地貌类型有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峰丛洼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峰林谷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和桂西南,孤峰平原主要分布在桂中及桂东南。
(二)气候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四周多山,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南临热带海洋,属*带季风气候区。各地年平均气温 16.50℃~ 23.10℃,等温线基本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33.70℃~ 42.20℃,历年最低气温为 -8.40℃~ 2.90℃。日平均气温≥ 10℃积温为 5000℃~ 8000℃,持续日数 240 ~ 330 天,是全国积温最高省份之一。无霜期长达 280 ~ 360 天,南部有些地方终年无霜。按平均气温< 10℃为冬季、> 22℃为夏季、10℃~ 22℃为春季的标准划分,梧州市、武宣县、来宾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百色市一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冬季长 1 ~ 3 个月,此线以南,冬季长不足 1 个月,丰富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作物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均在 1080 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为 1200 ~ 2000 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 630 毫米的 1 倍多,降水最多的东兴市可达2840 毫米,降水最少的田阳县也有 1086 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南部、东部多,中部、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在季节分配上由于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属湿润和半湿润气候。4 ~ 9 月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 85%,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 月~次年 3 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15% ~ 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 1200 ~ 2200 小时,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南、北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是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 355 ~ 698 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30% ~ 40%;冬季为185 ~ 380 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14% ~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热带气旋和雷电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但主要是春旱和秋旱。春旱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出现频率由桂东北向桂西南逐渐增大。秋旱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出现频率由桂西南向桂东北逐渐增大。造成洪涝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出现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往往是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图 1-2 ~图 1-6)。
图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图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图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
图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蒸发量分布示意图
图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无霜期分布示意图
(三)土壤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花岗岩、紫色岩等的风化物以及少量第四纪红土、冲积物、沉积物等。其中,砂页岩类(包括砂、砾、页岩)风化物占56.15%,各地均有分布;石灰岩风化物占 13.23%,主要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的岩溶地区;花岗岩风化物占 11.77%,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及南宁盆地北部昆仑关一带;紫色岩风化物占 5.31%;第四纪红土母质占 5.28%;其余为冲积物、沉积物、硅质岩风化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丰富。山谷、平原区多为冲积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主要的土种有潮沙泥田、黄泥田等;山间谷地冲田、低洼垌田多为各种冷浸田;丘陵区的山坡多为由地带性土壤发育而成的各种梯田、旱田和旱坡地,主要土种有壤土田、泥肉田、紫泥田、红壤土等;滨海区为海滨沙土田(地)和咸酸田;岩溶石山区为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泥土、石灰泥田、黑泥田、鸭屎田。在这些土壤中,以壤土田、泥肉田、潮沙泥田的生产性能较好,有机质较丰富,一般达 2% ~ 3%,土壤肥沃,产量也较高;各种冷浸田,水温低,土性冷,酸性;桂东北、桂中及桂西南大部分岩溶区的各种石灰性土,质地土壤黏重,通透性差,耕性不良,有机质含量低,有效磷、钾养分也较缺,易旱易涝;咸酸田含硫酸盐类致酸物质多,土壤酸性强,有毒物质多。桂西北、桂中和桂西南的大部分岩溶区、高寒山区以及滨海地区土质较差,耕作也比较粗放,农作物产量较低。桂东和桂南以及右江河谷平原土质好,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作物产量也较高。
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广阔、气候多异、地貌复杂,土壤形成受地形、生物、气候因素及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地带性差异明显,因此,可将其土壤划分为地带性土壤(显域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隐域性土壤)两大类。地带性土壤有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石炭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分布规律如下:
(1)纬向地带性分布:在水平分布上,大约以北纬 23°30′为分界,以北地区大致为红壤分布带,主要是中*带常绿林红壤;以南至沿海地区为赤红壤分布带,主要为*带季雨林赤红壤和砖红壤;在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砖红壤分布。红壤受富铁铝化成土过程的影响,呈酸性,养分含量较少,但土层较厚,有机质量则因植被覆盖度不同而异,覆盖率高的有机质含量可达 3% ~ 5%,反之,可少于 1%;赤红壤和砖红壤受富铁铝化成土过程的影响更大,风化程度比红壤更彻底,养分含量更少,土壤黏重瘠瘦。
(2)垂直分布:在垂直分布上,自低至高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山地红黄壤,山地草甸土或山地矮林草甸土。山地红壤的植被主要是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风化度较赤红壤和砖红壤低,土壤养分较多,但土层浅薄。
黄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垂直带谱性土壤,多分布在海拔 700 米以上。不同的基带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北部地区主要由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构成,南部地区主要由赤红壤—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粗骨土构成垂直带谱。桂西气候比较干燥,干湿季节明显,土壤垂直分布一般比东部高,例如西部的基带土壤为红壤,分布高度可达海拔 1300 米,其山地黄壤的分布下限也由东部的海拔 1400 米上升到 1850 米,并且一般不出现山地黄棕壤。
(3)非地带性土壤(隐域性土壤)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冲积平原、沿海围田、山地丘陵宽谷、山涧盆地垌田及丘陵坡地梯田和窄谷冲田等,其中,桂东南多于桂西北,例如,玉林市、梧州市、南宁市、桂林市等地的水稻土占耕地的比例较大,均在 75% 左右,而百色市、河池市两地的水稻土占耕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为 42% 和 46%。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发育于碳酸盐岩类风化物,由于各地气候及成土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种类有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等。紫色土则发育于紫色砂岩和紫色砂页岩上,分布零星,面积不大。
(四)自然资源
1.水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度区域,降雨量比较充沛,河流发育,水资源丰富,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986 条,总长度约 34000 千米,河网密度 0.14 千米 / 平方千米 ,分属珠江、长江、桂南沿海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水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流域面积为202424 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85.20%,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 44.40%,其中,集雨面积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833 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初称南盘江,经红水河段、黔江河段、浔江河段及西江河段,从梧州市出境经广东省入南海,全长 1239 千米。其中,红水河段 658 千米,河流比降大,滩多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水电资源的“富矿”;而西江在广西境内的主要支流有郁江、柳江和桂江,其中以郁江为最大支流。长江水系分布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3.50%,集雨面积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30 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有湘江和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桂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流江、钦江、防城河、茅岭江、北仑河等,流域面积 22900 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9.70%,其中,最大河流为南流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粤西沿海诸河主流九州江发源于陆川县,*地流入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 2300 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0.97%,诸河有流程短、坡度陡的特点。那坡县境内的百都河属越南红河水系,经越南红河注入北部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0.60%。广西壮族自治区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 433 条,其中长度超过 10 千米的有248 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自形成地下河水系。2007 年,全区年径流量 1221.20 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 2133 万千瓦。
*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与广东省英罗港接壤;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其*海岸线约 1500 千米,岛屿岸线 461 千米。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广西壮族自治区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 1005 平方千米。0 ~ 20 米浅海广阔,面积达 6488 平方千米。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 129300 平方千米,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 2°,水深一般为 20 ~ 50 米,最深不超过 90 米。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有 697 个岛屿,总面积约 66.90 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 24.70 平方千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形特点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四周为山地环绕的盆地,加上充足的降水形成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条件。全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 391.60亿立方米,可开采量 248.70 亿立方米,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水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 61.50%,基岩裂隙水占 36.40%,松散岩类孔隙水占 1.40%。
2.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各种植物和陆栖动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自北至南分布着 3 个植被带,即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带常绿季雨林带、北热带季节性林带,以热带和热带—*带成分为主,特有树种较多,在分布上存在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差异。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自南至北依次为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的经度、纬度地带性变化受雨量的东西变化的影响,东部为湿润常绿阔叶林,而西部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暖性针叶林中也存在着东部湿润区为马尾松林,而西部半湿润区为细叶云南松所替代。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自低到高,在南部山地为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林,在桂中山地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山顶矮林,在桂北山地为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被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植被的次生性质上,大部分地方已不存在原生植被,次生植被主要有灌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据统计,天然植被有 5 个植被型组(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14 个植被型、301 个群系。14 个植被型是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次生季雨林、红树林、暖性竹林、热性竹林、暖性灌丛、热性灌丛、禾草草丛、蕨类草丛。暖性针叶林由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演变而来,是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较大的森林类型。
根据 2000 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年度清查统计资料,全自治区现有森林面积9819100 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1.49%,有各种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 59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总面积1646400公顷,有林面积752000公顷,两者分别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00%和 3.20%。到 1992 年底,野生植物物种和珍稀种类,确认有维管束植物 288 科、1717 属、8354 种,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居全国前列。在各类植物中,按用途分,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水果 1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 2426 种,野生淀粉植物 109 种,野生化工原料植物 210 种,野生纤维植物400 多种,野生芳香植物 156 种,栽培的果树约 700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37 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61 种,主要分布在 3 处,以弄岗自然保护区及十万大山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以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桂中地区以及以花坪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桂北、桂东北地区。银杉被称为“活化石”,是一种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世界上仅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花坪林区、大瑶山林区以及重庆金佛山。
2)动物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多,共发现野生陆栖脊椎动物 929 种(含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43.30%,海洋及淡水的鱼类 700 多种,占全国总数的 30.00% 以上。在这些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有 150 个,约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 44.50%。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26 种,占全国的 26.80%;二级保护的有 124 种,占全国的 51.70%。此外,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的动物有 82 种,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动物有 18 种。在兽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10 种,二级保护的有 16 种(其中,灵长类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6 种,二级保护的有 3 种);鸟类资源的品种数约占全国总数的 45.00%,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9 种,二级保护的有 78 种;爬行、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4 种,属二级保护的有14 种;野生鱼类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3 种,二级保护的有 16 种。此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宽阔的滩涂和浅海地带还生长着大量浮游生物、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
3.北部湾水产资源
北部湾属高生物量海域,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有鱼类 500 多种、虾类 200 多种、头足类50 多种、蟹类 20 多种,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及藻类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地区是北部湾的重要渔区,其浅海面积广阔,水质肥美,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以大风江口为界,东边浅海底质平坦,除了涠洲岛与北海间有分散岩礁外,其余大部分为沙质和沙泥质海底;以西多属泥质和沙泥质。良好的底质条件加上适宜的水温和入海河流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这些浮游生物是鱼虾的主要饵料。浅海有主要经济鱼类 50 多种,资源量约 6900 吨;主要经济虾类 10 多种,资源量约 8000 吨;主要经济贝类有珍珠贝、日月贝、牡蛎、文蛤、毛蚶、栉江珧等,资源量约 38000 吨;主要经济蟹类有青蟹、梭子蟹等;主要藻类有江蓠、马尾藻等。沿海珍珠以马氏珍珠为主,著名南珠分布在北海营盘海域,及防城珍珠港、钦州三娘湾一带。涠洲岛、斜阳岛附近海域产鲍鱼。
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等。涠洲岛珊瑚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珊瑚礁资源,也是北部湾沿岸珊瑚生长的北界,有 21 属、45 种珊瑚,资源宝贵。
4.旅游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洞穴众多且景观优美,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区域内峰林发育完美,是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据统计,溶洞约有 10 万个,在这些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石林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石灰岩峰林在桂东北、桂中、桂东南、桂西等地也随处可见;海拔高于 1500 米的山峰有数十座,山地景观气势磅礴,山体雄伟,林木葱郁,景色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科学考察、远足攀登;位于中越交界的归春河上游的德天瀑布闻名遐迩,其瀑面宽超过 100 米,高约 80 米,呈三叠状飞泻而下,水声轰鸣,势若奔马,非常壮观。其他著名的瀑布还有资源县的宝鼎瀑布、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冷水瀑布、靖西县的三叠岭瀑布、龙州县的响水瀑布、上思县的应天府瀑布等。在八桂大地上,泉流众多,分布广泛,冷、热、温、沸四泉均有;海岸线长达 1595 千米,岛屿众多,海水清澈,沙滩洁净平缓,滨海风光十分诱人,沿海城市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主要的滨海旅游景点有国家4*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北海海底世界、山口红树林生态旅游区、“七十二泾”风景旅游区、麻蓝岛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金滩京族风情旅游度假区、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合浦南国星岛湖旅游度假区、廉州城历史文化及古迹旅游区以及涠洲岛、斜阳岛旅游区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斗争纪念遗址众多;同时,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自治区观光旅游业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近年来,注重对以桂林山水和百色大石围天坑群等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和防城港金滩为代表的滨海情韵,以大新德天*大瀑布和凭祥友谊关为代表的中越边关览胜,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民俗风情,以及以兴安灵渠、宁明花山壁画、刘三姐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风采和红色旅游这 6 种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旅游的开发,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