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关于中国汉字的历史与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5:54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3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说:“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叙》)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汉书·艺文志》)这些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宣王是周朝的中兴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作到了“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
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子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的。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而与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个字,石鼓文的写法与小篆的写法相类似【石鼓文■(是)、■(庶)、■(吾)】。
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说文解字》根据残存的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大篆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1) 形变:
(皮) (柳)
大篆:■ ■
小篆:■ ■
(2) 伪变:
(则) (饴)
大篆:■ ■
小篆:■ ■
(3) 省变:
(车) (祟)
大篆:■ ■
小篆:■ ■

在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这是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的。
《说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体,线条规整,书写美 观。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fú浮)刻石》、《峰山刻石》等,相传都是李斯的手笔。
(四)隶书。在秦朝初年,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这种草篆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当时的帝王秦始皇却是鼓励人们写隶书的初成字——“草篆”。
隶书是由草篆演变而成,那是肯定无疑的。但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为下杜人程邈所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地说隶书是程邈所创,其实这都是一种传说,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奖励的“

二、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例如“据、惧、娄、郁、龟、灶、灭”是简化字,而与这些字相应的“据、惧、楼、郁、龟、灶、灭”是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今天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对象。

简化字和和繁体字相对而言的,是互相对待的一组概念,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也无所谓繁体字了。因此简化字不一定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有些汉字,从产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样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它们不能称之为简化字,例如“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等。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就是繁体字,繁体字的内涵不是指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是特指为简化字取代了的,已经停止使用的那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例如“鹪、鹩、蹿、爨、馕、鏊、疆、鼙、鬻、冀”等汉字结构都十分复杂,但不能称之为繁体字。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简化字理解为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也不能简单地把繁体字理解为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

简化字与汉字是相生相伴的,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有的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有30%的简化字源自先秦两汉,截至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绝大多数简化字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了。“汉字自它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围的调整、字形及其结构的变化、笔画所简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吐故纳新运动,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字形演变和笔画的简省与书写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使用语言与文字过程中力求经济省力的原则的体现。”①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汉字,只要汉字还在使用,汉字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简化,就会不断地有新的简化字产生出来。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云”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 “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新中国*把这些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统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简化字扶为正体,取代相应的繁体字,顺应了汉字发展的大趋势,这种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汉字发展处理方式,是深得民心的,因此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02131.html?fr=qrl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3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说:“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叙》)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汉书·艺文志》)这些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宣王是周朝的中兴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作到了“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
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子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的。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而与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个字,石鼓文的写法与小篆的写法相类似【石鼓文■(是)、■(庶)、■(吾)】。
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说文解字》根据残存的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大篆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1) 形变:
(皮) (柳)
大篆:■ ■
小篆:■ ■
(2) 伪变:
(则) (饴)
大篆:■ ■
小篆:■ ■
(3) 省变:
(车) (祟)
大篆:■ ■
小篆:■ ■

在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这是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的。
《说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体,线条规整,书写美 观。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fú浮)刻石》、《峰山刻石》等,相传都是李斯的手笔。
(四)隶书。在秦朝初年,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这种草篆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当时的帝王秦始皇却是鼓励人们写隶书的初成字——“草篆”。
隶书是由草篆演变而成,那是肯定无疑的。但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为下杜人程邈所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地说隶书是程邈所创,其实这都是一种传说,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奖励的“

二、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例如“据、惧、娄、郁、龟、灶、灭”是简化字,而与这些字相应的“据、惧、楼、郁、龟、灶、灭”是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今天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对象。

简化字和和繁体字相对而言的,是互相对待的一组概念,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也无所谓繁体字了。因此简化字不一定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有些汉字,从产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样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它们不能称之为简化字,例如“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等。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就是繁体字,繁体字的内涵不是指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是特指为简化字取代了的,已经停止使用的那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例如“鹪、鹩、蹿、爨、馕、鏊、疆、鼙、鬻、冀”等汉字结构都十分复杂,但不能称之为繁体字。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简化字理解为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也不能简单地把繁体字理解为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

简化字与汉字是相生相伴的,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有的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有30%的简化字源自先秦两汉,截至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绝大多数简化字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了。“汉字自它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围的调整、字形及其结构的变化、笔画所简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吐故纳新运动,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字形演变和笔画的简省与书写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使用语言与文字过程中力求经济省力的原则的体现。”①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汉字,只要汉字还在使用,汉字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简化,就会不断地有新的简化字产生出来。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云”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 “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新中国*把这些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统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简化字扶为正体,取代相应的繁体字,顺应了汉字发展的大趋势,这种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汉字发展处理方式,是深得民心的,因此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4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5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vivox9和x9i有什么区别 ...设置原则跟构造要求。构造柱的设置原则跟构造要求是什么_百度... ...的U型钢筋锚环要几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依据啊 ...月末不含税库存金额1065000元,请计算门店库存天数 公蟹吃什么 公蟹吃什么东西 爬行健身操功能和原理 锻炼爬行的好处有哪些呢 爬行健身法有什么优缺点 檀木如何粘合 成田剑先生还为哪些日本动漫配音,有名一点滴。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有关于中国汉字的资料 华为s6迅雷下载的东西在哪个文件夹 求一些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些好听的纯音乐 谁为我介绍几首和雨有关的轻音乐 婚庆经常播放的一首轻音乐,非常好听,求名字 花店里经常播放的轻音乐 找一首好听的轻音乐的介绍,好像叫“秘密花园” 介绍一首最好听的轻音乐? 一首很轻快的纯音乐,旋律特别好,火车穿过大地的时候播放 推荐几首经典的轻音乐 MF-47机械万用表上的三极管检测孔的使用方法及原理,详细一点! 为什么我扫脸支付时已经优先银行卡了,为什么还是从零钱出钱? OPPO r9有角标功能吗?怎么弄呢? pos机刷卡成功银行没扣钱是怎么回事! 哪位师付帮我提供一下47型万用表的电路图及维修资料好吗?谢了! >万用电表MF47D指针式详细图解 oppor7怎么设置信息角标? 爸妈很爱我,我为什么会抵触我亲弟? 一块针式万用表 杭州大华MF47型 烧掉了两个电阻 谁有电路图参考下 谢谢! 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有关中国汉字来历的资料 谁有好看的桌面图片啊? 什么样子的桌面背景是现在年轻人比较流行的啊? 清晰的桌面壁纸 怎样在手机中增加隐私相册,让别人再也不能翻 周杰伦哪首歌里窗台落叶这几个字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这是周杰伦的哪首歌? 有没亲知道JYJ 在中写的落叶的歌词?! “像秋天落叶不停掉,我的难过又有谁知道”这句歌词出自哪首歌,谁唱的 都说刚工作的人千万不要请假,那么万一有急事该怎么办? 只要想去的落叶,这歌词,是什么歌 为何只要还能坚持上班就不要请假? 月底了想请假老师叫不要请假,是什么意思? 周杰伦的那首歌歌词里有 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只要还能坚持上班就不请假,真的可以让自己在职场中混的更好吗? 周杰伦《说了再见》歌词 怎么委婉和工人说不要请假? 为什么只要还能坚持上班就不要请假? 不要礼物只要香榭的树叶是那首歌的歌词 我与恋人相距几十公里,她说好好上班,不要请假,是什么意思?